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谁谓孤云迹,名曾达紫宸全文

谁谓孤云迹,名曾达紫宸

出处:《寄嵩岳吉上人
宋 · 李若谷
结庵嵩少深,高道恐难偏。
苦海好求宝,天花莫著身。
一心俱已了,五字更应新。
谁谓孤云迹,名曾达紫宸

拼音版原文

jiéānsōngshǎoshēngāodàokǒngnánpiān

hǎihǎoqiúbǎotiānhuāzhùshēn

xīnlegèngyìngxīn

shuíwèiyúnmíngcéngchén

注释

结庵:建造小屋。
嵩少:嵩山和少室山。
高道:高人,指修行者。
偏:独居。
苦海:比喻世俗的烦恼或困难。
宝:珍贵的事物,这里可能指佛法或智慧。
天花:佛教比喻美好的事物,也指名誉。
著身:附着于身,引申为追求。
一心:内心。
俱已了:都已经明了、领悟。
五字:可能指佛经中的某个教诲或短语。
更应新:应当更新或超越。
孤云:比喻隐士或超脱尘世的生活。
迹:踪迹,这里指生活状态。
紫宸:古代宫殿的代称,这里指帝王居所。

翻译

在嵩山和少室山深处建起小屋,高人恐怕难以独居一隅。
在苦海中寻找珍贵的宝物,但不要让虚名缠身。
内心已经彻底明悟,五个字的教诲应当更新思想。
谁能说孤云般的隐逸生活,名声也曾直达帝王的宫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若谷的作品,名为《寄嵩岳吉上人》。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修道、追求宝贵真理的向往,以及对于尘世纷扰与个人成就之间关系的思考。

"结庵嵩少深,高道恐难偏":开篇两句描绘了一位隐士或修道者在深山中建庵定居的情景。其中“嵩”指的是嵩山,这里代表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高道恐难偏”则表明追求高尚的道德之路是艰难且不易偏离的。

"苦海好求宝,天花莫著身":接着诗人表达了对真理或精神宝藏的渴望,同时也警醒自己不要被凡尘俗世所羁绊。这里“苦海”象征着人生如同在苦难之中漂泊,“好求宝”则是追寻永恒不变的真理。“天花”比喻道德高洁,如同天降之花,不染尘埃。

"一心俱已了,五字更应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境界的自我要求。一心专注于追求精神境界,已经历经磨难而有所领悟;“五字”可能指的是道德修养中的某种具体方法或原则,更需时刻更新和实践。

"谁谓孤云迹,名曾达紫宸":最后两句诗人自问,又是对自己的成就与声誉的反思。诗人似乎在问,难道只有我一人追寻那高远的精神足迹吗?“名曾达紫宸”表明诗人的名字和事迹已经传达到皇帝那里,即便是隐居山林,也不乏为世人所知。

总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俗、追求高尚精神境界的渴望,以及对个人的修养与成就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