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浸辽愁似织,北音不至别如新
出处:《与广汉舜山寺分题得申字》
宋 · 彭汝砺
溪山幽隐一闲身,憔悴今随逆旅尘。
南国浸辽愁似织,北音不至别如新。
南国浸辽愁似织,北音不至别如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彭汝砺在广汉舜山寺分题得“申”字时的内心感受,通过景物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孤独、忧愁的心境。
首句“溪山幽隐一闲身”,诗人以“溪山”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幽静而隐逸的氛围,暗示自己如同置身于自然之中的一位闲散之人,远离尘嚣,寻求内心的宁静。然而,“一闲身”之后的转折,透露出诗人并非真正的闲适,而是内心深处隐藏着某种孤独或忧郁的情绪。
次句“憔悴今随逆旅尘”,“憔悴”二字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状态,他似乎已经经历了许多人生的风雨,面容和心灵都显得疲惫不堪。“逆旅尘”则形象地比喻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如同旅人行走在尘世间,没有固定的归宿,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艰辛。
接下来的两句“南国浸辽愁似织,北音不至别如新”,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诗人将“愁”比作织成的网,暗示愁绪如同无形的网,紧紧缠绕着他的心,难以挣脱。同时,诗人提到“南国”和“北音”,分别代表了南方和北方,这里可能寓指故乡与远方,或是不同的情感世界。诗句中的“不至”和“如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或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这种思念之深,仿佛每一次离别都如同初次,令人难以忘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困境和内心孤独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又有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诗中流露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普遍面临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在追求精神自由与实现个人价值过程中的挣扎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