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嗟嗟刘夫子,信是荀扬徒全文

嗟嗟刘夫子,信是荀扬徒

出处:《刘公诗
宋 · 孔武仲
原甫吾不识,闻之士大夫。
少时已绝群,卓荦千里驹。
读书足智虑,万卷力有馀。
善发六艺蕴,高谈诋先儒。
天文地理学,道藏及浮屠。
纤悉无不讲,讲之皆粲如。
文章弄豪赡,咳唾玉与珠。
避落八极间,买者论锱铢。
为人又挺特,不与侠者俱。
伉健虎独步,轩昂鹤仍孤。
身虽登两禁,未及秉钧枢。
爽气随沆瀣,敛收入清都。
嗟嗟刘夫子,信是荀扬徒
富贵非穷愁,而复多著书。
荒城过宿雨,古寺入平芜。
郁郁壁上诗,奎钩照天衢。
我来值日暮,篝火为踟蹰。
想见其风骨,磊落眉宇疏。
邦人好事少,不以玉石摹。
岁月更久远,彫摧逐泥涂。
作诗贵述美,聊用赞不渝。

注释

原甫:指诗人原甫。
士大夫:古代社会的高级官员或知识分子。
卓荦:超群出众。
千里驹:比喻杰出人才。
万卷力有馀:形容知识渊博,学识丰富。
先儒:古代的儒家学者。
八极:天地四方极远之处。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形容极小的数量。
挺特:刚直特立。
侠者:指行为侠义之人。
伉健:强壮有力。
轩昂:形容精神昂扬。
两禁:古代宫中的两个重要官署。
钧枢:比喻国家的重要职位。
沆瀣:夜间的露水。
清都:指仙境。
荀扬徒:指荀子和扬雄这样的学者。
著书:撰写著作。
宿雨:过夜的雨。
平芜:平坦的草地。
奎钩:古代天文星象中的两个星宿。
天衢:天路,引申为文采。
篝火:野外的火堆。
踟蹰:犹豫不决。
风骨:人的品格和才情。
磊落:坦荡,光明磊落。
邦人:同乡人。
摹:模仿。
泥涂:比喻困境。
述美:赞美美好的品质。
赞不渝:永远赞美,不变心。

翻译

我不认识原甫,听说他颇受士大夫推崇。
他年轻时就出类拔萃,像千里马般卓越。
他饱读诗书,智慧过人,万卷书对他来说绰绰有余。
他善于深入挖掘六艺的内涵,高谈阔论,批评旧儒。
他对天文地理、道家经典和佛教都有研究,无所不精。
讲解详尽透彻,如同明珠在手。
他的文章豪放丰富,言辞如珠玉般华丽。
他的名声远播,人们争相购买,哪怕只字片语。
他个性独特,不与世俗侠士为伍。
他犹如猛虎独步,高洁如鹤,孤独而昂扬。
虽然身居高位,但未能掌握国家大权。
他的正直气质随清风明月,收敛于内心。
感叹啊,刘夫子,确实是荀子和扬雄那样的才子。
他虽然富贵,却并不因穷愁而著书。
荒城经过一夜雨后,古寺隐没在平旷的草木中。
墙上满是诗篇,奎星和勾陈照亮了天路。
我来时正值黄昏,围着篝火犹豫徘徊。
想象他的风采,眉宇间充满磊落。
当地的人们对他的喜好不多,无人能以玉石相提并论。
岁月流转,他的事迹逐渐被遗忘,淹没在尘土中。
写诗旨在赞美他的美德,借此表达我对他的敬仰永不改变。

鉴赏

这首诗是由宋代的文学家孔武仲所作,名为《刘公诗》。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颂扬刘公学识与才华的诗篇。

首先,诗人通过“少时已绝群,卓荦千里驹”表达了对刘公早年便脱俗离群、卓尔不群的赞赏。接着,“读书足智虑,万卷力有馀”则描绘了刘公博学多才,读书无所不窥的学术风范。

诗中“善发六艺蕴,高谈诋先儒”进一步展示了刘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批评能力。而“天文地理学,道藏及浮屠”则展现了他广博的知识面,涵盖自然科学、地理知识以及宗教哲学等领域。

在“纤悉无不讲,讲之皆粲如”一句中,诗人赞扬刘公对知识的精确把握和传授,每一次讲解都如同珠玉般光彩夺目。接着,“文章弄豪赡,咳唾玉与珠”则表达了刘公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横溢,如同吐出珍珠般灿烂。

诗人通过“避落八极间,买者论锱铢”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操,以及其文章价值难以衡量,只能用最贵重的物品来比喻。而“为人又挺特,不与侠者俱”则强调了刘公个性独立,不随波逐流。

在后续部分,“伉健虎独步,轩昂鹤仍孤”继续以生动形象表达了刘公的坚定立场和不群居于世俗。尽管“身虽登两禁,未及秉钧枢”暗示着他虽然官至高位,但并未达到权力核心。

然而,“爽气随沆瀣,敛收入清都”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嚣、洁净无染的精神境界。而“嗟嗟刘夫子,信是荀扬徒”则赞美刘公如同古代圣贤荀子和扬雄一般,是后世学者心目中的典范。

接下来的“富贵非穷愁,而复多著书”表明了即便是在富贵之中,刘公也不忘著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随后的“荒城过宿雨,古寺入平芜”则营造了一种幽静深远的意境,反映出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至于“郁郁壁上诗,奎钩照天衢”一句,则描绘了刘公或许在某个荒废古迹中留下了自己的诗篇,这些诗作如同光芒一般,映照着那被岁月侵蚀的建筑。而“我来值日暮,篝火为踟蹰”则表达了一种对过往的怀念和回味。

最后,“想见其风骨,磊落眉宇疏”则是诗人通过刘公的文学作品,试图捕捉到他那不染尘俗、卓尔独立的精神气质。而“邦人好事少,不以玉石摹”则表达了对当世人士不识才华、只重物质享受的慨叹。

整首诗在最后部分,“岁月更久远,彫摧逐泥涂。作诗贵述美,聊用赞不渝”中,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时间流逝和历史的沧桑,以及诗人对刘公才华的永久赞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刘公学识、才华和个性的多角度描绘,展现了一位宋代文学家的深刻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