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庵中亦何有,但有草座枯藤枝
出处:《大圆庵主以九祖画像遗作此谢之》
宋 · 释德洪
大圆庵中亦何有,但有草座枯藤枝。
朝来壁间亦图画,何从貌此宁馨儿。
发光抹漆肤琢玉,坐睡俛然方拄颐。
当时两脚不肯举,今虽有口如当时。
知谁逸想寓此意,必也高人非画师。
我遭俗瞋坐多语,坐客厌处终不疑。
兴来曳杖出门去,路穷回反无涧溪。
见之心怍有愧色,君以赠我聊针之。
亦知褊心当服韦,命车何必先锋为。
从今靖然痛坚捍,正恐习气时决堤。
细看忽忆孔北海,曾读曹瞒禁酒词。
朝来壁间亦图画,何从貌此宁馨儿。
发光抹漆肤琢玉,坐睡俛然方拄颐。
当时两脚不肯举,今虽有口如当时。
知谁逸想寓此意,必也高人非画师。
我遭俗瞋坐多语,坐客厌处终不疑。
兴来曳杖出门去,路穷回反无涧溪。
见之心怍有愧色,君以赠我聊针之。
亦知褊心当服韦,命车何必先锋为。
从今靖然痛坚捍,正恐习气时决堤。
细看忽忆孔北海,曾读曹瞒禁酒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大圆庵内环境与庵主所绘画像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首句“大圆庵中亦何有,但有草座枯藤枝”描绘了庵内的简朴与宁静,草座与枯藤枝象征着修行者的朴素生活与自然的和谐。接着,“朝来壁间亦图画,何从貌此宁馨儿”则引出庵主所绘的画像,宁馨儿可能指庵主或其尊贵的祖先,画面生动,仿佛能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神态与气质。
“发光抹漆肤琢玉,坐睡俛然方拄颐”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画像的精致与真实感,仿佛画中人物在静坐或小憩时的自然姿态。而“当时两脚不肯举,今虽有口如当时”则通过对比,暗示了画中人物的坚定意志与内心的坚守,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庵主也保持着同样的精神状态。
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庵主及其作品的敬仰之情:“知谁逸想寓此意,必也高人非画师。”认为庵主不仅技艺高超,更有着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同时,诗人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表示“我遭俗瞋坐多语”,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过于言语繁多,而庵主却能保持沉默,这让他感到惭愧。
最后,诗人以孔北海(即孔融)和曹操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决心改变自己的态度,避免被世俗的偏见所影响,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同时也希望庵主的作品能像孔北海的言论一样,成为激励人心的力量。整首诗通过对比、反思与自省,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与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高尚品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