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势重儒臣轻,天下善类皆为朋
出处:《尚方剑》
明 · 李东阳
中书势重儒臣轻,天下善类皆为朋。
汉家贤傅生负气,死不再逢刀笔吏。
君王奋怒威莫当,宫掖才容免冠地。
汉家佞臣多戴头,借剑不报萧公仇,当时只问安昌侯。
汉家贤傅生负气,死不再逢刀笔吏。
君王奋怒威莫当,宫掖才容免冠地。
汉家佞臣多戴头,借剑不报萧公仇,当时只问安昌侯。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明代官场的权势格局和对忠诚与奸佞的不同对待。"中书势重儒臣轻"揭示了中书省权力大,导致儒家士大夫地位相对较低。"天下善类皆为朋"暗示了朋党之争,善人被迫结党以自保。
"汉家贤傅生负气,死不再逢刀笔吏"引用汉代典故,赞扬像贤傅那样的人因坚持原则而不愿与奸佞合作,即使面临生死也不愿落入刀笔吏(指酷吏)之手。"君王奋怒威莫当"描绘了君主发怒时无人能挡的威严,但即使是这样的威权,也无法改变佞臣得势的局面。
"宫掖才容免冠地"暗指宫中的女性也难以逃脱佞臣的操控,连免冠谢罪的特权也被剥夺。接下来的诗句"汉家佞臣多戴头"讽刺佞臣表面忠诚,实则心怀不轨。"借剑不报萧公仇"表达了对那些借助皇权却不为正义复仇的佞臣的谴责,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如萧何之剑,只被用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最后,诗人以"当时只问安昌侯"作结,点出佞臣们只关注自身的权位,而忽略了对真正忠良的保护,如安昌侯那样的无辜者。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比喻,揭示了明朝官场的黑暗面,以及对公正和忠诚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