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三五夜,灯燄一重春
出处:《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
唐 · 长孙正隐
薄晚啸游人,车马乱驱尘。
月光三五夜,灯燄一重春。
烟云迷北阙,箫管识南邻。
洛城终不闭,更出小平津。
月光三五夜,灯燄一重春。
烟云迷北阙,箫管识南邻。
洛城终不闭,更出小平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薄晚:傍晚时分,天色渐晚。啸游人:形容游人喧闹的情景。
车马乱驱尘:车马疾驰,尘土飞扬。
三五夜:农历每月十五日的月圆之夜。
灯燄:灯火,烛火。
一重春:形容灯火如春天般繁盛。
北阙:古代皇宫的北门,常代指朝廷。
箫管:泛指吹奏乐器。
南邻:南方的邻居,此处指邻家。
洛城:洛阳,古都之一。
终不闭:永远不关门,形容繁华不息。
小平津:洛阳附近的一个渡口。
翻译
傍晚时分,游人呼啸而过,车马奔腾扬起阵阵尘土。月光明亮的夜晚,灯火闪烁如同早春的景象。
烟雾缭绕,仿佛迷失了通往皇宫的路,悠扬的笛声从南边的邻家传来。
洛阳城门永不会关闭,人们络绎不绝地从小平津渡口进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节日的夜晚景象,通过对比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好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诗的开头“薄晚啸游人,车马乱驱尘”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繁忙的都市夜景,人们在薄暮中纷至沓来,车马奔波,扬起阵阵尘土。
接下来的“月光三五夜,灯燄一重春”则是对夜晚美丽景致的描绘。这里的“三五夜”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而“灯燄一重春”则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温馨和生机。
诗中的“烟云迷北阙,箫管识南邻”不仅营造了一种空间感,还通过对比手法突显了不同地区的特点与文化氛围。北阙之上烟云缭绕,而箫声则能辨识出南方邻里,这里的“识”字用得恰到好处,既传达了听觉上的细微差别,也透露出诗人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敏感和欣赏。
最后两句“洛城终不闭,更出小平津”,则是诗人对古都洛阳夜晚景象的描绘。这里的“终不闭”表达了城市的繁华和不夜之城,而“更出小平津”则展现了一种超脱与自由,仿佛诗人自己也随着夜色轻舟远去,寻找更多的生活乐趣。
整首诗通过对节日夜晚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的享受和对生活多彩多姿一面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