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夸不知啬,俯首欲谁诉
出处:《买炭》
宋 · 苏辙
苦寒搜病骨,丝纩莫能禦。
析薪燎枯竹,勃郁烟充宇。
西山古松栎,材大招斤斧。
根槎委溪谷,龙伏熊虎踞。
挑抉靡遗馀,陶穴付一炬。
积火变深黳,牙角犹愤怒。
老翁拥破毡,正昼出无屦。
百钱不满篮,一坐幸至莫。
御炉岁增贡,圆直中常度。
闾阎不敢售,根节姑付汝。
升平百年后,地力已难富。
知夸不知啬,俯首欲谁诉。
百物今尽然,岂为一炭故。
我老或不及,预为子孙惧。
析薪燎枯竹,勃郁烟充宇。
西山古松栎,材大招斤斧。
根槎委溪谷,龙伏熊虎踞。
挑抉靡遗馀,陶穴付一炬。
积火变深黳,牙角犹愤怒。
老翁拥破毡,正昼出无屦。
百钱不满篮,一坐幸至莫。
御炉岁增贡,圆直中常度。
闾阎不敢售,根节姑付汝。
升平百年后,地力已难富。
知夸不知啬,俯首欲谁诉。
百物今尽然,岂为一炭故。
我老或不及,预为子孙惧。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苦寒:严冬的寒冷。莫:没有人。
禦:抵挡。
析薪:砍柴。
勃郁:浓密。
材大:木材大。
斤斧:砍伐的工具。
根槎:根部散落。
龙伏熊虎踞:像龙蛇、熊虎般盘踞。
挑抉:挑选。
陶穴:陶器洞穴。
深黳:深黑色。
愤怒:怒吼。
老翁:老人。
屦:鞋。
不满:少得。
圆直:圆而直。
中常度:符合标准。
售:出售。
姑付汝:暂且交给你。
升平:太平盛世。
地力:土地肥力。
夸:夸耀。
啬:节约。
一炭:一炉炭。
故:原因。
我老:我老了。
子孙惧:子孙担忧。
翻译
严冬的寒冷刺骨,即使丝绵也抵挡不住。砍柴烧枯竹,浓烟弥漫整个屋宇。
西山上的古松橡树,因材大常被砍伐。
根部散落在溪谷,如同龙蛇、熊虎般盘踞。
挑选无遗,连陶器洞穴都付之一炬。
堆积的火焰变成深黑色,骨角仿佛还在怒吼。
老翁裹着破旧的毡子,白天出门连鞋都没有。
篮子里的钱少得可怜,大家聚在一起,希望有人能来。
每年增加进贡御炉的木炭,要求圆直符合标准。
市井人家不敢出售,暂且交给你处理。
太平盛世之后,土地肥力难以恢复。
只知道夸耀不知节约,低头又能向谁诉说。
万物皆如此,难道只因一炉炭?
我老了或许还来得及,但子孙后代怎么办?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买炭》,描绘了冬日严寒中百姓生活艰辛的情景。诗人以苦寒之景开篇,形象地写出寒冷刺骨,即使是厚厚的丝绵也无法抵挡。接着,他描述了砍伐枯竹作为取暖之柴,烟雾弥漫,充满整个空间。西山上的古松和橡树因材大而被砍伐,其根部散落在溪谷,如同龙蛇和猛兽盘踞。
诗人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现象,权贵之家对木材的需求使得普通百姓的生存资源也被掠夺,连仅有的柴火都被悉数取走,甚至不惜焚烧陶器以求取暖。火势炽烈,木头燃烧发出怒吼,反映出贫寒人家生活的困苦。老人衣着破旧,连鞋子都无从着落,只能在白日里赤足外出,篮中的钱少得可怜,只能勉强买到一点炭。
诗中提到朝廷对御炉燃料的需求逐年增加,导致民间资源紧张,百姓不敢轻易出售,只好将根节留给诗人。诗人忧虑的是,即使在太平盛世之后,土地肥力也会逐渐衰竭,如果人们只知道奢侈挥霍,不知节约,未来子孙将无以为继。他以百物皆如此,不仅仅是炭的问题,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宋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以及诗人对于社会公正和节约意识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