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焚躯并溺骨,何为不早傍禅居
出处:《和许嵩老江上舟灾》
宋 · 晁说之
火德孝严嗟掠虚,祝融江面怒心馀。
千寻赤尾干尧历,百仞红鳞灭禹书。
丙穴烘天谁得及,丁翁奔日更难如。
文昌右辖知几早,无妄之灾不我居。
平生易象论孤虚,富贵功名不愿馀。
政府频垂忧国泪,梵宫独看竺乾书。
众惊赤壁复焚尔,自擅三禅早晏如。
回首焚躯并溺骨,何为不早傍禅居。
千寻赤尾干尧历,百仞红鳞灭禹书。
丙穴烘天谁得及,丁翁奔日更难如。
文昌右辖知几早,无妄之灾不我居。
平生易象论孤虚,富贵功名不愿馀。
政府频垂忧国泪,梵宫独看竺乾书。
众惊赤壁复焚尔,自擅三禅早晏如。
回首焚躯并溺骨,何为不早傍禅居。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火德:指火神或火运。祝融:古代神话中的火神。
丙穴:地名,古代传说中火焰喷出之地。
丁翁:古人对太阳的称呼。
文昌右辖:星宿名,象征文运。
无妄之灾:意外的灾祸。
孤虚:易经中的概念,指事物的空虚、孤独状态。
富贵功名:世俗的财富和地位。
梵宫:佛教寺庙。
竺乾书:泛指佛经。
赤壁:历史上的战场名。
三禅:佛教中的三种禅定境界。
焚躯:焚烧身体。
溺骨:陷入困境。
禅居:修行禅定的生活方式。
翻译
火德旺盛却遭劫难,祝融怒火在江面燃烧余威犹在。千丈赤龙般的洪水冲击着历史,百尺红鳞般的水患淹没古代典籍。
谁能比得过丙穴炽热的天空,丁翁追赶太阳的壮举更是难以企及。
文昌星官早早洞察灾难,无妄之灾不会降临在我身上。
一生研究易经中的孤独与空虚,对富贵功名并无留恋。
政府官员常为国家忧虑哭泣,我在佛寺独自研读佛经。
众人惊讶赤壁大火再次重演,我却早早修炼禅定,泰然处之。
回顾过去,焚烧自身甚至溺于痛苦,为何不早点选择禅修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所作的《和许嵩老江上舟灾》,通过对火灾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首联“火德孝严嗟掠虚,祝融江面怒心馀”以火德之名和祝融神话,形象地展现了火灾的猛烈和江面的悲愤景象。颔联“千寻赤尾干尧历,百仞红鳞灭禹书”进一步描述了火灾的破坏力,连古代典籍都未能幸免。
颈联“丙穴烘天谁得及,丁翁奔日更难如”运用丙丁二火的神话,强调火灾的炽热与难以抵挡,暗示灾难的严重。接下来,“文昌右辖知几早,无妄之灾不我居”表达了诗人对于灾难降临的无奈和对自己未遭此祸的庆幸。
“平生易象论孤虚,富贵功名不愿馀”则流露出诗人淡泊名利的态度,即使面临灾难,也宁愿保持内心的平静。后半部分,“政府频垂忧国泪,梵宫独看竺乾书”写出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佛经的沉思,显示出他的忧国情怀和超脱世俗的追求。
尾联“众惊赤壁复焚尔,自擅三禅早晏如”以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比喻眼前的灾难,而诗人早已看破红尘,自在修行。“回首焚躯并溺骨,何为不早傍禅居”表达了诗人对早年选择隐逸生活的反思,认为如果早些归依佛门,或许能避免这场灾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火灾的场景和诗人的情感变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人生无常的深思,以及对超脱世俗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