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池低宝树,宛见祥河出
出处:《曝经石》
明 · 于慎行
朝下天门关,夕憩曝经石。
此石自何年,斜倚万仞壁。
叠嶂洒飞泉,匹练百馀尺。
水底玉篆分,了然成鸟迹。
其文乃上古,读之茫不识。
谁参雪窦禅,永示金仙迹。
渌池低宝树,宛见祥河出。
兀坐听潮音,洗耳心方寂。
此石自何年,斜倚万仞壁。
叠嶂洒飞泉,匹练百馀尺。
水底玉篆分,了然成鸟迹。
其文乃上古,读之茫不识。
谁参雪窦禅,永示金仙迹。
渌池低宝树,宛见祥河出。
兀坐听潮音,洗耳心方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曝经石周围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氛围。
首句“朝下天门关,夕憩曝经石”以时间的流转引出地点,早晨从天门关出发,傍晚在曝经石休息,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接着,“此石自何年,斜倚万仞壁”,将视线聚焦于曝经石本身,暗示其历史悠久,斜倚的姿态更添几分古朴与庄严。
“叠嶂洒飞泉,匹练百馀尺”描绘了山峦间瀑布倾泻的壮丽景象,瀑布如同白练般绵延百尺,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壮阔。接下来,“水底玉篆分,了然成鸟迹”,进一步揭示了曝经石的特殊之处——水底仿佛刻有玉篆文字,清晰可见,宛如鸟迹,充满了神秘色彩。
“其文乃上古,读之茫不识”则表达了对这些古老文字的敬畏与困惑,它们似乎蕴含着深邃的历史信息,但现代人难以解读。随后,“谁参雪窦禅,永示金仙迹”,引入了佛教元素,暗示这里曾是修行者的圣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最后,“渌池低宝树,宛见祥河出”,描述了池水清澈、树木葱郁的景象,仿佛可以看到祥瑞之河的源头,进一步强化了这个地方的神圣与美好。而“兀坐听潮音,洗耳心方寂”则是诗人内心的独白,通过静坐倾听潮声,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安宁。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不仅描绘了曝经石及其周边的自然美景,还融入了历史、宗教等多重文化元素,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