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不遑宁,焦劳其奈汝
出处:《通仓灾后遇雨不辍》
明 · 苏仲
三日不出门,连绵雨伊阻。
起望东南隅,黑云障天宇。
沟水波潾潾,平地作洲渚。
长空迷远峰,高邱没岛屿。
石涧奔流泉,漎淙响砧杵。
午夜颓土墙,折屋非一所。
惊骇扰里闾,缤纷走商旅。
农事半不收,浥烂菽与黍。
贫家屡辍食,富者无多贮。
但闻老幼啼,壮夫亦惨沮。
嗟我与国计,所忧在仓庾。
收纳正及时,连阴费区处。
前日天降灾,烬馀未迟举。
官卒挂网罗,是非望照炬。
赫然天使来,大事欲就绪。
督官拾钱粮,举事辄遇雨。
我心不遑宁,焦劳其奈汝。
人事有可推,天意每如许。
谁能会天意,或者天不语。
起望东南隅,黑云障天宇。
沟水波潾潾,平地作洲渚。
长空迷远峰,高邱没岛屿。
石涧奔流泉,漎淙响砧杵。
午夜颓土墙,折屋非一所。
惊骇扰里闾,缤纷走商旅。
农事半不收,浥烂菽与黍。
贫家屡辍食,富者无多贮。
但闻老幼啼,壮夫亦惨沮。
嗟我与国计,所忧在仓庾。
收纳正及时,连阴费区处。
前日天降灾,烬馀未迟举。
官卒挂网罗,是非望照炬。
赫然天使来,大事欲就绪。
督官拾钱粮,举事辄遇雨。
我心不遑宁,焦劳其奈汝。
人事有可推,天意每如许。
谁能会天意,或者天不语。
鉴赏
此诗描绘了明朝时期一场大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展现了灾后人民生活的困苦以及官府救灾的艰难。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景象,沟水泛滥,平地成洲,天空被乌云遮蔽,远处的山峰和岛屿都隐没不见。石涧中泉水奔腾,发出潺潺声响,仿佛捣衣声。午夜时分,土墙倒塌,房屋损毁,邻里惊慌,商旅纷乱。农田受损严重,粮食作物腐烂,贫苦人家难以维持生计,富户也难以储存足够的食物。老幼啼哭,壮年哀伤,反映了灾民的悲惨境遇。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计策的忧虑,特别是对仓库粮食储备的关注。他指出,虽然灾害已经发生,但收集和分配粮食的工作却因连续的阴雨而变得困难重重。诗中提到,官府试图组织救灾,但总是遭遇恶劣天气的阻碍。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辛劳,表达了对人世间的无奈和对天意的感慨。最后,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谁能理解天意,或许天意并不言语。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灾后社会的苦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灾害应对机制的局限性,以及人们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无力感和对命运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