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纷如自泊如,荒园僻巷闭门居
出处:《次前韵赋隐居二首 其二》
宋末元初 · 方回
举世纷如自泊如,荒园僻巷闭门居。
总干和鼎非吾事,啖茹燃萁不愿馀。
林下一声蝉噪处,山间十日雨晴初。
空阶剩放苔痕长,始信先生屐齿疏。
总干和鼎非吾事,啖茹燃萁不愿馀。
林下一声蝉噪处,山间十日雨晴初。
空阶剩放苔痕长,始信先生屐齿疏。
翻译
世间纷扰我独守宁静,居住在荒凉的园子和偏僻的小巷。我不愿参与权贵之事,连煮食的薪柴都不屑于多余。
蝉鸣声在树林中回荡,山间雨后初现十日晴天。
空荡的台阶上青苔蔓延,我才相信先生足迹稀疏。
注释
举世:世间。纷如:纷扰。
自泊如:我独守宁静。
荒园:荒凉的园子。
僻巷:偏僻的小巷。
闭门居:居住。
总干:权贵之事。
和鼎:煮食。
非吾事:我不愿参与。
啖茹:煮食。
燃萁:薪柴。
不愿馀:不屑于多余。
林下:树林中。
一声蝉噪:蝉鸣声。
山间十日雨晴初:山间雨后初晴。
空阶:空荡的台阶。
剩放:蔓延。
苔痕长:青苔。
始信:才相信。
先生:先生(指隐士)。
屐齿疏:足迹稀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隐居生活。"举世纷如自泊如,荒园僻巷闭门居"两句表明诗人对世俗纷扰毫不在意,甘愿独自隐居于偏远破败的园林之中,关闭心扉,与世隔绝。
"总干和鼎非吾事,啖茹燃萁不愿馀"则写出了诗人对于外界的权力斗争、礼仪规范等都不感兴趣,只想过简朴自在的生活,不愿意去追求那些繁文缛节。
接下来的"林下一声蝉噪处,山间十日雨晴初"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声音和变化。蝉鸣声从林间传来,而山中经过连绵十日的雨水之后,天气终于清朗。
最后,"空阶剩放苔痕长,始信先生屐齿疏"则表达了时间在静谧环境中的流逝,阶上长满了苔痕,而诗人相信那些真正的智者,其心灵如同参差不齐的树木一样,自然而不做作伪。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追求心灵自由和自然合一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