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我闻校书如扫尘,尘随帚去辄随有全文

我闻校书如扫尘,尘随帚去辄随有

出处:《题校书图
宋 · 朱翌
我闻校书如扫尘,尘随帚去辄随有
萤窗孤坐志不分,帝虎鲁鱼相可否。
榻上诸公富贵人,安能办此铅黄手。
绿柳啼莺耳畔春,翠袖弹丝眼前酒。
如何复窥蠹简尘,又借管城公作帚。
画史画名不画实,润色丹青传不朽。
我是瀛洲旧校书,挥汗磨铅胝两肘。
当时万一见此图,诸郎不免涎垂口。

拼音版原文

wénxiàoshūsǎochénchénsuízhǒuzhésuíyǒu

yíngchuāngzuòzhìfēnxiāngfǒu

shàngzhūgōngguìrénānnéngbànqiānhuángshǒu

绿liǔyīngěrpànchūncuìxiùtányǎnqiánjiǔ

kuījiǎnchényòujièguǎnchénggōngzuòzhǒu

huàshǐhuàmínghuàshírùndānqīngchuánxiǔ

shìyíngzhōujiùxiàoshūhuīhànqiānzhīliǎngzhǒu

dāngshíwànjiànzhūlángmiǎnxiánchuíkǒu

鉴赏

这首诗名为《题校书图》,是北宋时期词人朱翌的作品。朱翌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学问闻名于世,这首诗便是他对待学问认真态度的一次生动表达。

开篇“我闻校书如扫尘,尘随帚去辄随有”两句,通过校正书籍比喻为清扫尘埃,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对于知识的精益求精,不断筛选和修订的态度。接着,“萤窗孤坐志不分,帝虎鲁鱼相可否”表达了诗人独自在萤火虫点缀的夜晚,对古籍进行研读时的心境。这里的“帝虎鲁鱼”,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比喻难以辨别真伪,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明了他对知识的严谨态度。

“榻上诸公富贵人,安能办此铅黄手”则是对那些坐在床榻上享受荣华富贵之人的反问,指出他们如何能够像诗人这样勤勉地校正书籍。这里的“铅黄”,即是墨色的书写工具,暗示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

“绿柳啼莺耳畔春,翠袖弹丝眼前酒”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景,绿柳间传来莺鸟的鸣叫声,与远处琴音相互交织,营造出一派幽雅之境。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追求和享受,如同品味美酒一般。

“如何复窥蠹简尘,又借管城公作帚”则是诗人自问,又怎能再去揭示古籍中的微小瑕疵,仿佛要借助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的智慧来制作更好的清扫工具。

“画史画名不画实,润色丹青传不朽”表达了诗人对于书法艺术的认识,即便是绘画,也应当追求真实和内涵,而非仅停留在表面的华丽。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学问传承的态度,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能够长久流传下来的知识。

最后,“我是瀛洲旧校书,挥汗磨铅胝两肘”显示了诗人的自豪和对待学问的专注。这里的“瀛洲”,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而“旧校书”则是指诗人曾在这个地方长时间地从事校书工作。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强调了自己对于知识修订的经验与投入。

结尾两句“When time comes that you, my friends, see this picture / You will not help but drool at the mouth”(当时万一见此图,诸郎不免涎垂口),则是诗人对未来读者的一种期待和预言,认为自己的校书之勤奋,将来必能让后人感叹不已,甚至唾液直下。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对于传承知识的自信与期望。

总体而言,这首《题校书图》通过对校书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问底蕴和认真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知识传承的一种执着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