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慧刀时在侧,不令须眉长埽地
出处:《祝发呈本师》
明 · 成鹫
男儿爱身及肤发,平生一毛不敢拔。
蹉跎四十一回春,参差两鬓同鸡肋。
蒙师为我操慧刀,头上不与留纤毫。
一朝四大轻鸿毛,昔日缝掖今方袍。
缝掖翁,方袍子,本来面目应相似。
镜中见影不见形,莫道昨非今乃是。
请辞大众入山去,山月松风供稳睡。
但愿慧刀时在侧,不令须眉长埽地。
蹉跎四十一回春,参差两鬓同鸡肋。
蒙师为我操慧刀,头上不与留纤毫。
一朝四大轻鸿毛,昔日缝掖今方袍。
缝掖翁,方袍子,本来面目应相似。
镜中见影不见形,莫道昨非今乃是。
请辞大众入山去,山月松风供稳睡。
但愿慧刀时在侧,不令须眉长埽地。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成鹫所作,名为《祝发呈本师》。诗中描绘了诗人对自身修行的深刻反思和对佛法的虔诚追求。
首句“男儿爱身及肤发,平生一毛不敢拔”表达了世人对身体的珍视,即使是细微如发丝也不敢轻易割舍。接下来,“蹉跎四十一回春,参差两鬓同鸡肋”则描述了岁月的流逝和个人经历的沧桑,比喻人生如同鸡肋一般,既无味又无奈。诗人通过这一段自省,揭示了生命中的无常与短暂。
“蒙师为我操慧刀,头上不与留纤毫”表明了诗人对高僧的尊敬和对佛法的渴望。他请求师父用智慧之刀剃除自己的头发,象征着心灵的净化和对世俗束缚的解脱。接下来,“一朝四大轻鸿毛,昔日缝掖今方袍”则进一步阐述了修行后的转变,从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换上了僧人的衣袍,象征着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缝掖翁,方袍子,本来面目应相似”强调了修行者无论外在如何变化,其内在的本质和精神追求应当保持一致。诗人通过镜子的比喻,指出即使外貌改变,内心的真我依然存在,不应因外界的评价而迷失自我。
最后,“镜中见影不见形,莫道昨非今乃是”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真正的自我往往隐藏在内心深处。诗人希望人们能够超越表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请辞大众入山去,山月松风供稳睡。但愿慧刀时在侧,不令须眉长埽地。”表达了诗人决心远离尘嚣,遁入山林,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他希望在宁静的环境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让世俗的烦恼侵蚀心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修行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佛法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