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色山光诗满眼,咏归何处问留题
出处:《同游陆节庵别墅》
明 · 区越
放舟同过石桥西,郭外幽寻路不迷。
百亩园亭真秀冶,四围花竹匝高低。
直须痛饮归莲社,何必流觞入会稽。
水色山光诗满眼,咏归何处问留题。
百亩园亭真秀冶,四围花竹匝高低。
直须痛饮归莲社,何必流觞入会稽。
水色山光诗满眼,咏归何处问留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与友人一同游览陆节庵别墅的场景,充满了自然美景和文人雅趣。首句“放舟同过石桥西”,开篇即以轻快之笔描绘了乘舟穿越石桥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接着,“郭外幽寻路不迷”一句,既表达了对郊外幽静景色的喜爱,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百亩园亭真秀冶,四围花竹匝高低”两句,通过“百亩”、“秀冶”、“四围”、“花竹”等词语,生动展现了别墅周围广阔而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园中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景象。这里不仅有广阔的视野,还有丰富的视觉元素,使人心旷神怡。
“直须痛饮归莲社,何必流觞入会稽”两句,体现了诗人对饮酒作乐、结社赋诗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传统文人聚会活动的尊重与喜爱。这里的“莲社”和“会稽”都是古代文人聚会的象征,诗人借此表达了一种对文人雅集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水色山光诗满眼,咏归何处问留题”两句,将自然之美与诗歌创作紧密相连,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感慨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他不仅欣赏眼前的山水,更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将这份美好永远留存下来,留给后人品味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文人生活情趣的巧妙融入,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以及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深刻感悟和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