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阴玩苔藓,稍读古板碑
扶舆陟南山,幸有渊明儿。
树阴玩苔藓,稍读古板碑。
江湖岂无人,不如僧能诗。
□□□□杪,窃虑高必危。
稳坐勿竞险,羲农端在兹。
欢伯偶就招,引满奚容辞。
未饮觉秋寒,既饮忘百为。
何以得渡江,醉中初不知。
至今酒醒夜,绝叹斯游奇。
拼音版原文
翻译
代步仅凭一匹马,忽然间感到疲惫无力。扶持着车驾上南山,幸好有像陶渊明那样的孩子。
在树荫下欣赏苔藓,偶尔读读古老的石碑。
江湖中难道没有人才,却不如僧人擅长作诗。
接近树梢时,我暗自担忧高处不胜寒。
安心坐着不要冒险,伏羲和神农的道理就在这里。
好友偶尔邀请,怎能推辞举杯畅饮。
还未饮酒已感秋意,喝过之后忘却世事。
如何能过江而去,醉中竟浑然不知。
直到酒醒之夜,深深感叹这次游历的奇妙。
注释
奄忽:形容时间短暂或情况突然。扶舆:扶持着车驾。
渊明儿:指陶渊明,以其朴素生活和诗才著称。
古板碑:古老的石碑,可能指历史遗迹。
江湖:泛指社会或广阔天地。
杪:树枝的末端,这里比喻高处。
羲农:伏羲和神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人。
欢伯:指友人,古人常以‘伯’称呼朋友。
引满:斟满酒杯。
秋寒:秋天的凉意。
斯游:这次游历。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十一夜无寐怀九日南山之游》。诗人在深夜里无法入睡,思绪万千地回忆起了他在九月份游历南山的情景。
首先,“代步仅一马,奄忽乏敝帷。”描绘出诗人乘坐单车,一匹马缓缓前行,帷幕随风飘扬的画面,这种宁静的氛围为后文设定了一种淡泊的心境。
接着,“扶舆陟南山,幸有渊明儿。”表达了诗人攀登南山时的艰难与孤独,以及他对“渊明”这一理想人物或是现实中的某位高洁之士的怀念。这里的“渊明”可能指的是古代哲学家庄周,意味着诗人对那种超然物外、不染尘俗的精神状态的向往。
“树阴玩苔藓,稍读古板碑。”则是诗人在山中漫步,享受树荫下的清凉,与苔藓交织的自然美景,并且偶尔停下脚步去阅读那些陈旧的石碑文字符号,这些都体现了诗人的雅致与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江湖岂无人, 不如僧能诗。”这两句表明诗人虽然在人群中,但他的心境却独具一格,他更欣赏那些隐居山林、能够创作出美好诗词的僧侣。这里流露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一种超脱与不满。
“□□□□杪,窃虑高必危。”这两句因原文缺失,我们无法准确解读,但如果结合上下文,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于攀登高处的警惕,即越是高处,越是容易遭遇危险。这里的“杪”字通常指的是树木的枝条,或许在此处用以比喻人生或事业的高峰。
“稳坐勿竞险,羲农端在兹。”则是在告诫自己要保持冷静,不必去追求那些危险和冒险的东西,而是要像古代的圣贤那样端坐在这里,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内心所向往的宁静之地。
“欢伯偶就招,引满奚容辞。”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与朋友欢聚时的情景,以及他在饮酒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愁。这里的“奚”字可能是指代词,用以强调是一种心满意足的状态。
“未饮觉秋寒,既饮忘百为。”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在未饮酒之前,对秋天的凉意有所感受,而一旦开始饮酒,便将世间的一切烦恼都抛诸脑后。这里体现了酒精带来的麻痹作用和逃避现实的愿望。
“何以得渡江,醉中初不知。”诗人在醉酒之际,不经意地渡过了一条河流,这种无心插柳的行为恰好映射出他内心对于自由和解脱的追求。
最后,“至今酒醒夜,绝叹斯游奇。”表达了诗人在酒醒之后,那个深夜里,他对这次南山之游仍然感到惊叹和怀念。这里的“绝叹”意味着极度的赞美,而“斯游奇”则是指这次旅行中的种种奇遇和独特体验。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往昔游历的回忆,展现了他对于自然之美、历史文化的尊崇以及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超脱。诗中充满了对自由生灵的向往,对世俗纷争的超越,以及对酒精带来的暂时逃避现实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