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吞咽高天云,今旦弃掷潢污水
出处:《行路难拟吴均》
清末民国初 · 曹家达
昆山之阳石齿齿,倒落尘埃惰不起。
昔日吞咽高天云,今旦弃掷潢污水。
洛阳名工名卞和,一日三顾重挲摩。
庙堂宝器不终没,手持沙石亲研磨。
圭之璧之称厥材,光阶光照千门开。
天子曰咨联有庆,一朝携上建章台。
建章他年世宝垂,雍容华贵生光仪。
沈檀为匮锦为里,岂念生来顽石姿。
不学荆台三献璞,惨遭谗毁无人知。
昔日吞咽高天云,今旦弃掷潢污水。
洛阳名工名卞和,一日三顾重挲摩。
庙堂宝器不终没,手持沙石亲研磨。
圭之璧之称厥材,光阶光照千门开。
天子曰咨联有庆,一朝携上建章台。
建章他年世宝垂,雍容华贵生光仪。
沈檀为匮锦为里,岂念生来顽石姿。
不学荆台三献璞,惨遭谗毁无人知。
鉴赏
这首诗《行路难拟吴均》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曹家达所作,通过描述一块原本被忽视的顽石在经历一系列命运转折后最终成为珍贵宝物的故事,寓意深刻。
诗中以“昆山之阳石齿齿”开篇,形象地描绘了石头的质地与形状,接着通过“倒落尘埃惰不起”、“昔日吞咽高天云,今旦弃掷潢污水”等句子,展现了石头从被忽视到被遗弃的命运转变。随后,引入了“洛阳名工名卞和”的角色,象征着发现并赏识真正价值的人。卞和三次拜访,对石头进行仔细打磨,最终揭示出其内在的宝贵材质——“圭之璧之称厥材”,比喻真正的价值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需要有识之士去发掘。
“光阶光照千门开”一句,生动描绘了这块石头经过打磨后散发出的光芒,不仅照亮了自己的道路,也影响了周围的人,象征着其价值的显现对社会的影响。接着,“天子曰咨联有庆,一朝携上建章台”表达了石头被重视和赏识的过程,最终成为“建章他年世宝垂”的珍贵之物,寓意着个人或事物的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后的荣耀。
然而,诗的最后两句话“雍容华贵生光仪。沈檀为匮锦为里,岂念生来顽石姿。不学荆台三献璞,惨遭谗毁无人知”则提出了反思。它提醒人们,即使拥有内在价值,也可能因为外在条件或环境而遭受误解和忽视,强调了保持本真、不畏艰难的重要性,同时也批判了社会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不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的形式,探讨了价值的发现、社会的认可以及个人品质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