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敬为予言,神门在中人北际,鬼门居南不可济
出处:《三门行送刘学正赴陜州》
明 · 邵宝
君不见黄河之水从西来,东行万里到陜郡,有石横亘势欲回。
天教禹凿三门开,百川风雨万壑雷。
下孰为之挽,上孰为之推。
当时神禹何不一凿去,留此险阻胡为哉。
玄敬为予言,神门在中人北际,鬼门居南不可济。
水争石斗两无情,地险天生难尽弃。
乾坤万古一奇观,节宣亦为狂澜计,不然下此复有底。
柱山形如滟滪当江间,应愁一倒不复还。
识者观风似观水,作人之道固如此。
寥寥古调数千年,青眼高歌对吾子。
天教禹凿三门开,百川风雨万壑雷。
下孰为之挽,上孰为之推。
当时神禹何不一凿去,留此险阻胡为哉。
玄敬为予言,神门在中人北际,鬼门居南不可济。
水争石斗两无情,地险天生难尽弃。
乾坤万古一奇观,节宣亦为狂澜计,不然下此复有底。
柱山形如滟滪当江间,应愁一倒不复还。
识者观风似观水,作人之道固如此。
寥寥古调数千年,青眼高歌对吾子。
鉴赏
这首《三门行送刘学正赴陕州》由明代诗人邵宝所作,通过描绘黄河三门峡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力量与人类智慧的深刻思考。
首句“君不见黄河之水从西来”,以黄河的磅礴气势开篇,引出对三门峡的描述。接着,“东行万里到陕郡”展现了黄河的漫长旅程,而“有石横亘势欲回”则描绘了三门峡中巨石横立、水流受阻的壮观景象。诗人以“天教禹凿三门开”赞颂古代大禹的治水功绩,同时提出疑问:“下孰为之挽,上孰为之推。”这不仅是对自然力的赞叹,也是对人类改造自然智慧的肯定。
“当时神禹何不一凿去,留此险阻胡为哉”一句,表达了对历史选择的反思,既是对自然险阻的感慨,也是对人类决策的深思。随后,诗人引用“玄敬为予言,神门在中人北际,鬼门居南不可济”来进一步描述三门峡的地理特征,强调其难以逾越的险峻。
“水争石斗两无情,地险天生难尽弃”揭示了自然界的残酷与无情,同时也赞美了大自然的壮美。接下来,“乾坤万古一奇观,节宣亦为狂澜计,不然下此复有底”则表达了对三门峡这一自然奇观的敬畏之情,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最后,“柱山形如滟滪当江间,应愁一倒不复还”形象地描绘了三门峡的险要地形,预示着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识者观风似观水,作人之道固如此”则引申至人生的道理,指出观察自然现象如同理解人生,需要智慧和深思。
“寥寥古调数千年,青眼高歌对吾子”以古人的智慧和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后世的期许和对友人的祝福,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友情的珍视。
综上所述,《三门行送刘学正赴陕州》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佳作,更蕴含了对历史、自然、人生深刻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