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禅祖花光,得其韵度之清丽
出处:《里中康节庵画墨梅求诗因述本末以示之》
宋 · 赵孟坚
逃禅祖花光,得其韵度之清丽。
节庵绍逃禅,得其萧散之布置。
回观玉面而鼠须,已见工夫较精致。
双枝倒作鹿角曲,生意由来端若尔。
所传正统谅末节,舍此的传皆伪耳。
僧花工之工则粗,梦良意到工则未。
女中却有鲍夫人,能守师绳不轻坠。
可怜闻名不识面,云有江西陆公济。
季衡粗丑恶拙祖,弊到雪篷滥觞矣。
所恨二王无巨法,多少东邻拟西子。
是中有趣岂不传,要以眼力求其旨。
踢须正七萼则三,点眼名椒梢鼠尾。
枝分三叠墨浓淡,花有正背多般蕊。
夫君固已悟筌蹄,重说偈言吾亦赘。
谁家屏障得君画,更以吾诗跋其底。
节庵绍逃禅,得其萧散之布置。
回观玉面而鼠须,已见工夫较精致。
双枝倒作鹿角曲,生意由来端若尔。
所传正统谅末节,舍此的传皆伪耳。
僧花工之工则粗,梦良意到工则未。
女中却有鲍夫人,能守师绳不轻坠。
可怜闻名不识面,云有江西陆公济。
季衡粗丑恶拙祖,弊到雪篷滥觞矣。
所恨二王无巨法,多少东邻拟西子。
是中有趣岂不传,要以眼力求其旨。
踢须正七萼则三,点眼名椒梢鼠尾。
枝分三叠墨浓淡,花有正背多般蕊。
夫君固已悟筌蹄,重说偈言吾亦赘。
谁家屏障得君画,更以吾诗跋其底。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逃禅:指逃避世俗,追求禅修。韵度:指诗歌或艺术作品的格调、韵味。
萧散:形容闲适、疏放。
工夫:技艺或修养。
端:本来,自然。
正统:正宗,传统的标准。
伪:虚假,非真。
僧花:僧人的花卉绘画。
鲍夫人:可能指鲍照的妻子,这里比喻有才华的女性。
陆公济:历史人物,具体身份需要更多上下文。
季衡:可能指某位模仿者,名字含贬义。
筌蹄:比喻工具或手段。
跋:在书籍或艺术品上题写文字。
翻译
逃禅的祖师留下花朵,展现出清新雅致的韵味。节庵绍承逃禅传统,继承了其闲适的布局风格。
回望那玉质的脸庞和细长的胡须,可见其技艺的精细。
两枝花枝弯曲如鹿角,生机勃勃,本就如此自然。
流传的正宗恐怕只在细微处,非此不足以辨别真伪。
僧花虽工,但过于粗略;梦良用心,技艺尚未尽善。
女性中也有鲍夫人,坚守师道,不轻易偏离。
可惜有些人只闻其名未见其人,如江西陆公济一般。
季衡粗鄙,模仿祖师却流于俗套,如同雪篷泛滥。
遗憾的是二王缺少大手笔,邻居们模仿西施却不得其神。
这其中的乐趣难道不值得流传?需用心去领悟其深意。
须尖恰好分布为七个花瓣,点睛之处名为椒梢鼠尾。
枝条分三层,墨色浓淡相宜,花朵正面背面蕊朵各异。
先生已经领会了艺术的真谛,我再述偈语就显得多余。
不知哪家屏风有幸得到您的画作,我愿以此诗为其题跋。
鉴赏
这首宋诗是赵孟坚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尤其是墨梅这一题材的独特见解。诗人首先赞赏了逃禅祖和节庵绍在绘画风格上的不同,逃禅祖的清丽韵度,节庵绍的萧散布局,都得到了诗人的肯定。接着,他细致地描绘了画中梅花的细节,如“双枝倒作鹿角曲”、“生意端若尔”,强调了画家技艺的精湛。
诗人认为,真正的艺术在于细微之处,比如画家对梅花形态的把握,以及对传统技法的坚守。他提到鲍夫人虽为女性,却能保持严谨的艺术态度,与那些粗劣模仿者形成对比。他还提到了陆公济和季衡,批评他们缺乏真正的艺术造诣,甚至出现了模仿过度的现象。
最后,诗人感慨于欣赏艺术需要慧眼独具,不能仅凭名声判断,而应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他以画中的梅花枝叶和花蕊为例,指出画家已经超越了技巧层面,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诗的结尾,诗人期待这幅画能被珍藏,并以自己的诗作为跋语,表达了对画作和艺术传承的尊重。整首诗充满了对艺术的赞美和对创作者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