慇勤三请久住世,弊恶可念未可捐
出处:《别圆澄禅师》
宋 · 陈师道
法施老人卧不出,呼我取别行问疾。
摩盘拭箸劝一饱,少待须臾莫苍猝。
早年著眼觑文字,万卷初无一言契。
多生绮语未经忏,半世虚名足为累。
此去它来尚有缘,头童齿豁恐无年。
慇勤三请久住世,弊恶可念未可捐。
平生准拟西行计,老著人间此何意。
他生佛会见头陀,知是当年老居士。
摩盘拭箸劝一饱,少待须臾莫苍猝。
早年著眼觑文字,万卷初无一言契。
多生绮语未经忏,半世虚名足为累。
此去它来尚有缘,头童齿豁恐无年。
慇勤三请久住世,弊恶可念未可捐。
平生准拟西行计,老著人间此何意。
他生佛会见头陀,知是当年老居士。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法施:指修行之人以佛法布施。卧不出:卧病在床,不能外出。
觑:看,关注。
一言契:共鸣的语言。
半世虚名:大半生的名誉。
头童齿豁:形容人衰老,头发稀疏,牙齿脱落。
弊恶:缺点,过错。
准拟:打算,计划。
头陀:佛教中的苦行僧。
居士:在家修行的佛教徒,非出家僧侣。
翻译
法施老人卧病在床,不愿出门,叫我去问候并告别。他用摩盘擦拭筷子,极力劝我饱餐一顿,稍等片刻,不要匆忙离去。
早年间他专注于读书写字,虽然读了很多书,却找不到共鸣。
一生中他说了许多华丽的言辞,但并未真心悔过,虚名反而成了负担。
虽然今后可能再无相见之日,但他担心自己头发稀疏、牙齿脱落,时日无多。
他恳切地请求我多留一段时间,尽管他的缺点明显,但不应轻易放弃。
他年轻时曾计划西行,如今老矣,这在人间有何意义呢?
或许在来世,我会在佛前遇见他,那时他将是当年那位老居士。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为告别圆澄禅师所作,表达了对禅师的敬仰与惜别之情。首句“法施老人卧不出”描绘了禅师年事已高但仍关心他人的形象。接着,“摩盘拭箸劝一饱”写禅师的热情款待,希望他在离开前能吃饱。诗中提到禅师年轻时专注于佛法,但并未找到共鸣,暗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遗憾。
“多生绮语未经忏,半世虚名足为累”揭示了禅师可能对自己的过去有所反思,认识到过多的语言和虚名并非真正的解脱。诗人感慨“此去它来尚有缘”,表达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担忧禅师的身体状况,“头童齿豁恐无年”。
最后两句“平生准拟西行计,老著人间此何意”表达了诗人不解禅师为何在晚年还留在世间,暗示禅师可能还有未了的心愿。结尾以“他生佛会见头陀,知是当年老居士”寄寓对禅师来世再会的期许,以及对禅师身份的肯定。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既体现了诗人对禅师的敬仰,也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