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一云没,太息思才难
出处:《雪后过采石矶》
清 · 吴敬梓
我行采石矶,残雪嵌巑岏。
青松出秀色,黄竹垂琅玕。
碑版悬阁道,祠宇灿林端。
曾闻宫锦袍,啸咏过前滩。
供奉一云没,太息思才难。
舍舟入衢国,风疾客衣寒。
青松出秀色,黄竹垂琅玕。
碑版悬阁道,祠宇灿林端。
曾闻宫锦袍,啸咏过前滩。
供奉一云没,太息思才难。
舍舟入衢国,风疾客衣寒。
注释
采石矶:地名,位于长江边。残雪:残存未融的雪。
巑岏:形容山势险峻、奇特。
青松:常绿松树,象征坚韧。
琅玕:古代对竹子果实或竹叶的美称。
碑版:刻有文字的石碑。
祠宇:祭祀神灵的庙宇。
宫锦袍:宫廷官员的华美服装。
供奉:指被供奉的人。
衢国:大路或城市,古代称四通八达的道路为衢。
风疾:风大且急。
翻译
我行经采石矶,残留的雪点缀着峻峭山岩。青翠的松树显露出秀丽的景色,黄色的竹子低垂如琅玕美玉。
石碑和楼阁道路悬挂在半山腰,神祠庙宇在林木间光彩夺目。
曾听说有官员穿着华丽的宫锦袍,吟啸着走过前方的沙滩。
那位供奉者已离去,叹息人才难得。
离开小船进入繁华的城市,风急吹来,让旅人的衣服更觉寒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雪后山野的美丽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对才华难以施展的无奈。
"我行采石矶,残雪嵌巑岏。" 这两句开篇便设置了一幅雪后山谷的画面,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捕捉着大自然中的美好景致。这里的“采石矶”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名,而“残雪嵌巑岏”则描绘了雪后山石间留下的雪迹,给人以幽深、静谧之感。
"青松出秀色,黄竹垂琅玕。" 这两句进一步刻画了景象,青松在雪后显得更加苍翠,而黄竹则因雪后的水珠而挂着冰晶般的琅珰,增添了一份清新脱俗。
"碑版悬阁道,祠宇灿林端。" 这里提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厚重。
"曾闻宫锦袍,啸咏过前滩。" 这两句诗转向往事,诗人回忆起过去听说的关于宫廷锦衣的传说,这些华丽的记忆如同诗人的吟咏声一样,在山谷间回响。
"供奉一云没,太息思才难。" 这里诗人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从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转向内心的沉重感慨。“供奉一云没”可能暗示着某种仪式或祭祀活动,而“太息思才难”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难以施展的无奈与叹息。
"舍舟入衢国,风疾客衣寒。" 最后两句,诗人描述自己舍弃船只进入市镇,感受着狂风中的寒冷,这是对现实环境的一种刻画,也映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孤独与凄凉。
整首诗通过对雪后的山谷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记忆的追溯,表达了诗人对于才华和境遇的感慨,抒写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高远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