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去焚香老,同师大士踪
出处:《寄清溪道友》
唐 · 齐己
山门摇落空,霜霰满杉松。
明月行禅处,青苔绕石重。
泉声喧万壑,钟韵遍千峰。
终去焚香老,同师大士踪。
明月行禅处,青苔绕石重。
泉声喧万壑,钟韵遍千峰。
终去焚香老,同师大士踪。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山门:指山中寺庙的门户,代指寺庙。摇落:树木落叶,这里形容秋末冬初的景象,引申为空旷凋零。
霜霰:霜和霰,细小的冰粒,秋冬季节常见。
杉松:指高大的杉树和松树,常绿乔木。
明月:明亮的月光,此处营造清冷宁静的氛围。
行禅:佛教术语,指在行走中冥想修行。
青苔: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绿色植物,此处增添古朴静谧之感。
绕石重:形容青苔厚厚地覆盖在石头上。
泉声:山间泉水流动的声音。
喧万壑:声音响亮,似乎震动了所有的山谷。
钟韵:寺庙的钟声,有深远的回响。
遍千峰:钟声传播广泛,遍及众多山峰。
终去:最终离开,指生命的终结或修行的高阶阶段。
焚香老:年老的僧人,焚香表示虔诚与祈祷。
同师:与…同样的老师,指遵循相同的导师或教诲。
大士踪:大士指得道高僧,踪即足迹,比喻遵循高僧的修行道路。
翻译
山寺摇落尽显空旷,霜雪霰粒布满杉松枝头。明月之下僧人修行行走,青苔重重环绕着石头。
泉水声响喧腾于万座山谷,钟声韵味回荡跨越千座山峰。
最终离去的老僧焚香祷告,追随大师的脚步同修同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禅境的图画。开篇“山门摇落空,霜霰满杉松”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片静谧氛围。山门之下,树叶随风轻摇,似乎预示着某种超脱世俗的宁静;而霜霰覆盖着杉松,则是对这一宁静中自然界变化的一种刻画。
“明月行禅处,青苔绕石重”两句,更进一步深入描写了山中的禅境。这里的“明月”,不仅照亮了禅者的修行之地,也象征着心灵的清澈与光明。而“青苔绕石重”,则是对自然景物中生命力的一种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一种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接下来的“泉声喧万壑,钟韵遍千峰”两句,以泉水之声与钟声为媒介,将听觉体验融入山谷之间。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声音美,也通过对比强调了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最后,“终去焚香老,同师大士踪”两句,则是诗人对于禅宗修行的向往以及对前辈大德的追念。焚香是一种常见于佛教仪式的行为,象征着清净与敬畏;而“终去”,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在生命尽头时,也能达到那种境界,与古代大士同修。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禅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界和佛教修行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