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公持此道,黄阁弼清躬
出处:《留守待制视学 其一》
宋 · 石介
艺祖兴王地,诸侯布教宫。
冠缨临晓集,文雅与时隆。
泮水差差绿,春沂习习风。
袍辉了衿动,旗映讲纱红。
节钺来门外,声容播国中。
分庭等威杀,更仆宴谈终。
亹亹闻谆诲,拳拳激懦衷。
武昌尊庾亮,蜀郡乐文翁。
王化周南始,儒缝鲁俗通。
四方观表则,后学发童蒙。
木铎传遗韵,缁衣缵旧功。
愿公持此道,黄阁弼清躬。
冠缨临晓集,文雅与时隆。
泮水差差绿,春沂习习风。
袍辉了衿动,旗映讲纱红。
节钺来门外,声容播国中。
分庭等威杀,更仆宴谈终。
亹亹闻谆诲,拳拳激懦衷。
武昌尊庾亮,蜀郡乐文翁。
王化周南始,儒缝鲁俗通。
四方观表则,后学发童蒙。
木铎传遗韵,缁衣缵旧功。
愿公持此道,黄阁弼清躬。
注释
艺祖:开国祖先。兴王:创业兴邦。
诸侯:古代封国的君主。
冠缨:早晨的冠冕。
晓集:清晨集合。
泮水:古代学校前的水池。
春沂:春天的沂水。
袍辉:袍子的光彩。
衿动:衣襟随风摆动。
节钺:象征权力的节杖和斧钺。
国中:全国范围内。
分庭:在庭院中。
威杀:威严而公正。
更仆:更换侍者。
宴谈:轻松的交谈。
亹亹:勤勉的样子。
谆诲:恳切的教诲。
武昌:地名,三国时吴国都城。
尊:尊敬。
庾亮:历史人物。
蜀郡:地名,古代蜀汉地区。
乐文翁:历史人物, 文化教育家。
王化:王者的教化。
周南:泛指南方。
鲁俗:鲁国的风俗。
四方:全国各地。
童蒙:儿童启蒙阶段。
木铎:古代传令的木制铃铛。
遗韵:遗留的传统。
缁衣:僧侣或教师的黑色衣服。
缵旧功:继承过去的功业。
黄阁:宰相官署。
清躬:清廉的品行。
翻译
开国创业的地方,诸侯们在此传播教化。清晨冠带整齐集合,文雅之风随着时代增长。
泮池绿水轻轻荡漾,春风吹过沂水习习作响。
袍影摇曳衣襟飘动,红色旗帜映衬讲堂。
节仗和斧钺停在门外,威仪之声传遍全国。
在庭院中平等交谈,讨论严肃又不失轻松。
谆谆教诲不断,激励着软弱的心灵。
武昌尊崇庾亮的风范,蜀郡赞美文翁的贡献。
王道从南方开始推行,儒家思想与鲁地习俗交融。
各地学子以您为榜样,启蒙教育得以展开。
木铎传承古训,黑色僧衣延续旧日功绩。
希望您坚守此道,辅佐朝廷,保持清廉之身。
鉴赏
诗中描述了一个盛大的教育场景,"艺祖兴王地"表明这是个王者教育的盛世。"诸侯布教宫"则描绘了国学之广阔与尊贵。
"冠缨临晓集"和"文雅与时隆"共同表现了一种文化气质和时代风貌,人们在清晨集会,讨论文学艺术,展现出一种高雅与庄重的氛围。"泮水差差绿"和"春沂习习风"则是对自然景色之美的描绘,水的流淌、春风的习习,都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接下来的"袍辉了衿动,旗映讲纱红"展示了学者们穿着鲜亮的服饰,飘扬在春风中的旗帜也显得异常鲜艳。"节钺来门外,声容播国中"则表明这些教育活动不仅限于殿堂之内,更是传遍全国。
"分庭等威杀,更仆宴谈终"可能是在描绘学者们在庭院之间讨论学问,平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亹亹闻谆诲,拳拳激懦衷"则表现了对传统文化和道德教化的尊崇与热爱。
接下来的两句"武昌尊庾亮,蜀郡乐文翁"可能是在提及历史上的名人或文学家,他们在各自的地方弘扬文化教育。"王化周南始,儒缝鲁俗通"则是说到了王道的开创,从周公开始,儒学之风已经深入民间。
"四方观表则,后学发童蒙"说明了这种教育理念和方法被普及到四面八方,而后来的学生们也能从中获得启迪。"木铎传遗韵,缁衣缵旧功"则是在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之美。
最后两句"愿公持此道,黄阁弼清躬"表达了希望某位尊者能够继承并发扬这样的教育之道,保持心地纯净无染。整首诗通过对场景、人物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古代士人聚集研讨学问的美好图景,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赞赏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