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秦晋功成者,欲避危机已太迟
出处:《动后》
宋 · 罗与之
莫作杨朱泣路岐,此心自被利名移。
车奔宁是驾尼父,舟覆应非载伯夷。
悔吝从来生动后,啸歌元祗在闲时。
可怜秦晋功成者,欲避危机已太迟。
车奔宁是驾尼父,舟覆应非载伯夷。
悔吝从来生动后,啸歌元祗在闲时。
可怜秦晋功成者,欲避危机已太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杨朱:战国时期哲学家,主张个人主义,此处比喻为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的人。利名:利益和名声,这里指追求世俗的成功和荣誉。
尼父:对孔子的尊称,此处借指有道德威望的人。
伯夷:商朝末年的孤竹君之子,以清高著称,此处象征高尚品德的人。
悔吝:悔恨和吝啬,形容因贪婪或错误导致的懊悔。
啸歌:放声歌唱,此处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秦晋:古代两个强国,此处泛指权势争夺。
功成者:指在斗争中取得胜利的人。
危机:危险的局势或困境。
翻译
不要像杨朱那样为岔路口哭泣,因为内心已被名利所牵引。即使是驾车的圣人孔子,也可能因贪婪而失足;即使是承载高洁伯夷的船,也可能因载物过多而翻覆。
后悔和吝啬常常在行动之后产生,只有在闲暇时才能真正啸歌自在。
可悲的是那些在秦晋争霸中取得成功的人,想要避开危机却已经太晚了。
鉴赏
这首诗名为《动后》,作者为宋代诗人罗与之。诗中以杨朱泣路歧和孔子、伯夷的典故,表达了对世人过于追求名利导致的后悔与警示。诗人指出,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圣贤驾车,或伯夷那样的高士乘船,如果因欲望而行动,也可能带来不幸。他强调,人生悔恨往往源于冲动之后,而真正的快乐和啸歌应在闲暇时享受。最后,诗人以秦晋功臣为例,批评他们在成功后未能及时预见危机,想要逃避已经太晚。整首诗寓言深刻,劝诫人们要理智对待名利,以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