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难俱逃,东望徒回首
出处:《感慕别母》
清 · 杨克彰
十载羁宦身,经年别慈母。
问安藉双鱼,奉侍赖子妇。
母氏多圣善,爱我情独厚。
念我微露沾,勖哉慎操守。
奈何岁乙未,汉家珠崖负。
人心皆恐惧,纷纷皆避纣。
母子难俱逃,东望徒回首。
感叹每涕零,莫赎百年咎。
方悔不如农,犹得耕陇亩。
但知菽水欢,不作牛马走。
母容常彷佛,母音如出口。
中视梦母来,顾盼呼某某。
誓将奉母归,晨夕随左右。
儿读母必怡,母然儿放否。
缅怀倚闾时,寸心复何有。
问安藉双鱼,奉侍赖子妇。
母氏多圣善,爱我情独厚。
念我微露沾,勖哉慎操守。
奈何岁乙未,汉家珠崖负。
人心皆恐惧,纷纷皆避纣。
母子难俱逃,东望徒回首。
感叹每涕零,莫赎百年咎。
方悔不如农,犹得耕陇亩。
但知菽水欢,不作牛马走。
母容常彷佛,母音如出口。
中视梦母来,顾盼呼某某。
誓将奉母归,晨夕随左右。
儿读母必怡,母然儿放否。
缅怀倚闾时,寸心复何有。
鉴赏
这首诗《感慕别母》是清代诗人杨克彰所作,情感深沉,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之情。
诗中开篇即点明了诗人十年在外为官,远离慈母,只能通过书信问候,依靠妻子照料母亲的生活。接着,诗人深情地描绘了母亲的圣善与对自己无尽的关爱,即使自己只是轻微的不适,母亲也时刻挂念,勉励他要谨慎行事,坚守道德操守。
然而,命运的转折在乙未年,诗人所在的汉家遭遇了珠崖事件,人心惶惶,纷纷逃避。面对这样的困境,诗人和母亲难以一同逃离,只能东望故乡,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哀伤。每一次的感叹都伴随着泪水,无法弥补与母亲分别的遗憾。
诗人反思自己的处境,后悔没有选择农耕生活,至少可以每天陪伴在母亲身边,享受亲情的温暖。他深知,只要能给母亲带来快乐,自己愿意放弃一切,哪怕是像牛马一样劳作。即使在梦中,也能感受到母亲的存在,听到母亲的声音,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思念。
最后,诗人誓言要回到母亲身边,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在她的左右,陪伴她度过每一天。在他读书时,母亲的笑容会让他感到无比的幸福;而母亲的任何言语,都能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到了认可。回忆起母亲在家门口等待的时光,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不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爱意。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母亲的深情回忆,展现了诗人对家庭、亲情的深刻理解和珍视,以及在逆境中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