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树生来如许久,闻道台成树已有
出处:《高台古树行为区茂对昆玉作其树先大夫手植也》
明 · 李之世
此树生来如许久,闻道台成树已有。
树根入土知几深,土面蟠根已半朽。
暗想累台覆土时,根株著土一齐移。
台高不改旧规格,树古年年发新枝。
五马门前一径深,森森台畔表乔林。
为言世远思培植,更筑崇基护绿阴。
树根入土知几深,土面蟠根已半朽。
暗想累台覆土时,根株著土一齐移。
台高不改旧规格,树古年年发新枝。
五马门前一径深,森森台畔表乔林。
为言世远思培植,更筑崇基护绿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历经岁月的老树与一座历史悠久的高台相依相伴的场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工建筑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
首先,诗中提到这棵树自古以来就生长于此,见证了高台的建造过程。树根深深扎入土壤,与高台的土面交织在一起,甚至部分树根已经腐朽,但依然紧紧相连。这种景象仿佛在诉说着树与高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它们共同经历的时间流转。
接着,诗人想象当初建造高台时,同时将树木连根带土一起移植过来,确保了树与高台的同步成长。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台变得更高,但树却依然遵循着原有的规格生长,年复一年地发出新的枝条,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诗中还提到了高台旁的一条小径,两旁长满了茂密的树木,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林荫。这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过往的人们提供了一处遮阳避雨的好去处。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赞美之情。
最后,诗人感慨于这棵树的古老与珍贵,认为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是前人智慧与努力的象征。因此,为了保护这棵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的老树,人们又进一步加固了高台的基础,以确保它能够继续在绿荫下茁壮成长,成为后人瞻仰的对象。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和谐共融,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传承与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