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怪我昨径去,归来欲登却作雨
出处:《归途欲登惠山时烟雨空濛众有难色余独奋往》
明 · 沈周
惠山怪我昨径去,归来欲登却作雨。
湿云隔眼失高翠,掉头不顾真巢父。
愿治笠屐往慰谢,众虑沾濡吾莫沮。
我言惠不在天上,行不畏难当至耳。
呼童挈榼客乃从,一段奇踪自伊始。
西湖山色奇空濛,当与此山移此语。
湿云隔眼失高翠,掉头不顾真巢父。
愿治笠屐往慰谢,众虑沾濡吾莫沮。
我言惠不在天上,行不畏难当至耳。
呼童挈榼客乃从,一段奇踪自伊始。
西湖山色奇空濛,当与此山移此语。
鉴赏
这首明代沈周的诗描绘了诗人归途中欲登山时遇到烟雨蒙蒙的天气,朋友们面露难色,而他却独自振奋前往惠山的情景。诗中"惠山怪我昨径去,归来欲登却作雨",以拟人手法写出山仿佛在责怪诗人昨日离去,如今回来又逢雨天。"湿云隔眼失高翠,掉头不顾真巢父",形象地描绘了烟雨遮挡视线,诗人却决心如古代隐士巢父般不为外物所阻。
"愿治笠屐往慰谢,众虑沾濡吾莫沮",表达了诗人决定戴上斗笠、穿上木屐,去向惠山表示歉意和慰问的决心,即使路途湿滑,也不会因此沮丧。"我言惠不在天上,行不畏难当至耳",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惠山的敬仰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最后两句"呼童挈榼客乃从,一段奇踪自伊始",描述诗人唤来童子携带酒器,与友人一同踏上这段奇特的旅程,展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对友情的珍视。结尾处提到西湖的山色空濛,诗人期待将这番经历与西湖的景色相提并论,暗示了他对惠山独特魅力的认同。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与朋友共度佳趣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