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口常吃菜,你腹常饱肉
出处:《拟寒山寺 其二十八》
宋 · 释怀深
我口常吃菜,你腹常饱肉。
看你肥如瓠,笑我瘦如竹。
我瘦且无冤,汝肥恐非福。
斯言虽逆耳,请君徐徐读。
看你肥如瓠,笑我瘦如竹。
我瘦且无冤,汝肥恐非福。
斯言虽逆耳,请君徐徐读。
鉴赏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贫富之间的鲜明差异,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我口常吃菜,你腹常饱肉”这一开篇,直接点明了贫富的外在表现,一个吃素,一个食肉,形象地展现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接着,“看你肥如瓠,笑我瘦如竹”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将对方的肥胖比喻为葫芦,而自己的瘦削则比作竹子,不仅描绘了体态上的差异,也暗示了内在精神品质的不同。葫芦在古代文化中多象征着吉祥和富贵,而竹子则常被赋予坚韧不拔、清高脱俗的寓意,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我瘦且无冤,汝肥恐非福”则是诗人对于这种贫富差距的反思,他并不为自己贫困而感到冤屈,反而对他人过于肥胖的生活状态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并非真正的幸福。这句诗体现了诗人超越物质层面的价值观,关注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与幸福。
最后,“斯言虽逆耳,请君徐徐读”一句,诗人以恳切的态度邀请读者深入思考这些话,尽管这些话可能听起来刺耳或难以接受,但值得细细品味。这句话不仅是对读者的呼吁,也是诗人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表明他愿意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希望引起共鸣或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贫富差异的描绘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于幸福本质的深刻思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哲学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