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行半天下,何处无名山
出处:《和渊明归田园居送潘清客六首》
金 · 赵秉文
身行半天下,何处无名山。
苏门天下胜,筑室不待年。
曩时孙公和,今代潘子渊。
无家安四壁,治生惟寸田。
去国行万里,往寄三茅閒。
山川半豺虎,一水不得前。
寄谢李龙眠,为我写风烟。
曲肱画图里,卧游西山颠。
尚恨画中隐,不得招闲闲。
有愿何必遂,古人岂尽然。
苏门天下胜,筑室不待年。
曩时孙公和,今代潘子渊。
无家安四壁,治生惟寸田。
去国行万里,往寄三茅閒。
山川半豺虎,一水不得前。
寄谢李龙眠,为我写风烟。
曲肱画图里,卧游西山颠。
尚恨画中隐,不得招闲闲。
有愿何必遂,古人岂尽然。
鉴赏
这首诗是金代诗人赵秉文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田园居》的模仿与致敬之作,通过描绘潘清客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首句“身行半天下,何处无名山”开篇即展现了诗人对广阔世界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暗示了潘清客即将离开繁华世界,前往名山大川寻求心灵的宁静。接下来,“苏门天下胜,筑室不待年”则点出潘清客选择的地点——苏门山,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是隐居的理想之地,无需等待太久便能在此筑屋定居。
“曩时孙公和,今代潘子渊”两句将潘清客与历史上的隐士孙公和相提并论,强调了他选择隐居的高洁品质。接着,“无家安四壁,治生惟寸田”描绘了潘清客简朴的生活状态,他没有豪华的住所,仅以微薄的土地维持生计,体现了他对物质的淡泊。
“去国行万里,往寄三茅閒”描述了潘清客离开国家,远行至三茅山隐居的情景,这里的“三茅”可能是指三茅峰或三茅观,都是道教圣地,象征着潘清客追求精神自由与道家哲学的生活方式。
“山川半豺虎,一水不得前”两句描绘了途中的艰难险阻,山川间充满了危险,连前行的道路都被阻挡,进一步突出了隐居之路的不易。
最后,“寄谢李龙眠,为我写风烟。曲肱画图里,卧游西山颠。尚恨画中隐,不得招闲闲。有愿何必遂,古人岂尽然。”表达了诗人对好友李龙眠的期待,希望他能通过绘画记录下这番景象,让无法亲身体验隐居之乐的人也能感受到山川之美。同时,诗人也流露出对无法亲自体验隐居生活的遗憾,并以此反思,认为愿望未必都能实现,正如古人所言,生活并非总是如愿以偿。
整首诗通过对潘清客隐居生活的描绘,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