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饱惟求张苍乳,三寸终负张仪舌
出处:《齿落志感》
清 · 郑用锡
大造生人无虚设,此齿亦在五音列。
当其腭锋方少时,编贝一一恣餔歠。
饔飧不曾噬腊愁,称名可匹来嚼铁。
忽忽到今六十年,屠门每过空呜咽。
一饱惟求张苍乳,三寸终负张仪舌。
吁嗟乎!头童发白犹无伤,耳聋目昏尚可说;奈此堂堂雍齿侯,无人为汝祝哽噎!持粱{刺/齿}肥著力难,得毋彼天厌饕餮?
当其腭锋方少时,编贝一一恣餔歠。
饔飧不曾噬腊愁,称名可匹来嚼铁。
忽忽到今六十年,屠门每过空呜咽。
一饱惟求张苍乳,三寸终负张仪舌。
吁嗟乎!头童发白犹无伤,耳聋目昏尚可说;奈此堂堂雍齿侯,无人为汝祝哽噎!持粱{刺/齿}肥著力难,得毋彼天厌饕餮?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郑用锡的《齿落志感》以牙齿的脱落作为自我感慨的触发点,寓言深刻。首句“大造生人无虚设”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肯定,即使牙齿老去,仍有其存在的价值。接下来描述年轻时牙齿的活力,“编贝一一恣餔歠”,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牙齿的咀嚼功能。
诗中“饔飧不曾噬腊愁”暗示了岁月流逝,牙齿不再能享受美食,而“称名可匹来嚼铁”则进一步强调牙齿的衰弱。诗人感叹时光荏苒,“忽忽到今六十年”,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只能“屠门每过空呜咽”,表达对青春不再的哀叹。
“一饱惟求张苍乳,三寸终负张仪舌”运用典故,表明即使年迈,仍渴望有所作为,但牙齿已无力承担。最后两句“奈此堂堂雍齿侯,无人为汝祝哽噎”以“雍齿侯”自比,感叹无人能理解或同情自己的境遇,表达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牙齿的象征,寓言人生的沧桑变化和壮志未酬的感慨,语言质朴,情感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