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高处小凝眸,雨后林峦翠欲流
出处:《登蓟门用家则堂韵》
宋末元初 · 汪元量
蓟门高处小凝眸,雨后林峦翠欲流。
车笠自来还自去,笳箫如怨复如愁。
珍珠络臂誇燕舞,纱帽蒙头笑楚囚。
忽忆旧家行乐地,春风花柳十三楼。
车笠自来还自去,笳箫如怨复如愁。
珍珠络臂誇燕舞,纱帽蒙头笑楚囚。
忽忆旧家行乐地,春风花柳十三楼。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蓟门:古代边关名,这里指代某地。凝眸:凝视远方。
雨后:雨后的景象。
翠欲流:形容绿色浓重,仿佛要流动。
车笠:古代出行时遮阳挡雨的帽子。
笳箫:古代乐器,声音凄凉。
如怨复如愁:像哀怨又像忧愁。
珍珠络臂:装饰有珍珠的手臂套。
燕舞:模仿燕子的飞舞。
纱帽蒙头:头戴纱帽,遮住脸庞。
楚囚:古代被囚禁的人,这里比喻被嘲笑的对象。
旧家:过去的家。
行乐地:欢乐的地方。
春风花柳:春天的景色,象征美好。
十三楼:可能指代高楼或繁华景象。
翻译
在蓟门的高处轻轻凝望,雨后的山林翠绿得仿佛要流淌。戴着斗笠的人来来往往,笳箫的声音似悲似忧。
炫耀着珍珠络臂,仿佛在模仿燕子起舞,头戴纱帽的人笑着,像是戏弄楚囚。
忽然想起往日快乐的家园,那里有春风中的花柳,十三层的高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后山峦翠绿、林间清新之景,蓟门高处的景致显得宁静而又略带忧愁。"车笠自来还自去"和"笳箫如怨复如愁"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与情感的流露,透露出一丝哀愁。
接下来的"珍珠络臂誇燕舞"和"纱帽蒙头笑楚囚"则描写了一场欢快的宴席或是舞会,但诗人心中似乎并未完全沉浸于此,仍然带着一丝忧虑。
最后两句"忽忆旧家行乐地,春风花柳十三楼"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某个特定地点——十三楼——的深情。这里的十三楼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地标,也象征着过去的欢愉和记忆。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绪和丰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