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空有处,中土复何虞
出处:《登荆州城楼》
唐 · 张九龄
天宇何其旷,江城坐自拘。
层楼百馀尺,迢递在西隅。
暇日时登眺,荒郊临故都。
累累见陈迹,寂寂想雄图。
古往山川在,今来郡邑殊。
北疆虽入郑,东距岂防吴。
几代传荆国,当时敌陕郛。
上流空有处,中土复何虞。
枕席夷三峡,关梁豁五湖。
承平无异境,守隘莫论夫。
自罢金门籍,来参竹使符。
端居向林薮,微尚在桑榆。
直似王陵戆,非如宁武愚。
今兹对南浦,乘雁与双凫。
层楼百馀尺,迢递在西隅。
暇日时登眺,荒郊临故都。
累累见陈迹,寂寂想雄图。
古往山川在,今来郡邑殊。
北疆虽入郑,东距岂防吴。
几代传荆国,当时敌陕郛。
上流空有处,中土复何虞。
枕席夷三峡,关梁豁五湖。
承平无异境,守隘莫论夫。
自罢金门籍,来参竹使符。
端居向林薮,微尚在桑榆。
直似王陵戆,非如宁武愚。
今兹对南浦,乘雁与双凫。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天宇:天空。何其:多么。
旷:辽阔无垠。
江城:江边小城。
坐自拘:困坐于此。
层楼:高耸的楼宇。
百馀尺:足有一百多尺。
迢递:遥远地。
在:依然存在。
西隅:城市的西部边缘。
暇日:闲暇时。
登眺:登楼远眺。
荒郊:荒芜的郊外。
故都:昔日的都城。
累累:遍布,众多。
陈迹:历史遗迹。
寂寂:寂静无声。
雄图:宏图壮志。
古往:千百年过去。
山川:山河。
今来:如今。
郡邑:城邑。
殊:不同,变化很大。
北疆:北方领土。
虽:虽然。
入郑:纳入郑国版图。
东距:向东防御。
岂防吴:如何防御吴国的侵扰。
几代:数代。
传荆国:荆国传承下来。
当时:彼时。
敌陕郛:与陕地相抗衡。
上流:上游之地。
空有处:看似平静无事。
中土:中原腹地。
复何虞:又有何忧虑。
枕席:比喻安稳,如枕席般。
夷:平定,此处指安稳。
三峡:长江三峡。
关梁:关卡桥梁。
豁:开阔,豁然开朗。
五湖:泛指湖泊地区。
承平:太平盛世。
无异境:并无异样边境。
守隘:守卫要塞。
莫论夫:无需过多谈论。
自罢:自从退出。
金门籍:朝廷名册。
来参:来到此地担任。
竹使符:古代地方官员的信物,此处指担任地方官职。
端居:安居。
向林薮:于林野之间。
微尚:心中微小的向往。
在桑榆:在桑麻田园的生活。
直似:就像,犹如。
王陵戆:王陵的耿直(王陵为汉初名臣,以耿直著称)。
非如:并非像。
宁武愚:宁武的愚忠(宁武为古代传说中的忠臣,以愚忠闻名)。
今兹:此刻。
对南浦:面对南面的江水。
乘雁:乘着雁。
与双凫:伴着鸭子。
翻译
天空多么辽阔无垠,我却困坐在这江边小城。高耸的楼宇足有一百多尺,它矗立在城市的西部边缘。
闲暇时我常常登楼远眺,目光落在那片荒郊,那里曾是昔日的都城。
遍地可见历史遗迹,静寂中不禁思绪万千,遥想当年的宏图壮志。
千百年过去,山川依旧,而如今的城邑已面貌大变。
北方虽已纳入郑国版图,但东边如何防御吴国的侵扰呢?
荆国传承数代,彼时曾与陕地相抗衡。
上游之地看似平静无事,但中原腹地又有什么忧虑呢?
三峡之险如同枕席般安稳,五湖之通道豁然开朗。
太平盛世并无异样边境,守卫要塞已无需过多谈论。
自从退出朝廷名册,我便来到此地,手持竹符担任地方官职。
安居于林野之间,心中向往的仍是桑麻田园的生活。
我像王陵一样耿直,而非如宁武那样愚忠。
此刻面对南面的江水,乘着雁、伴着鸭,悠然自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高高的城楼上,对着广阔天宇和江城景致所产生的情感与思考。层层叠起的楼阁、辽远的西边山色,给人的感觉是遥远而又有些许的孤独。在闲暇之日,登高眺望,不禁想起那些英雄壮丽的事迹和雄心大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去历史的回忆与现在现实的比较。
古老的山川依旧,而当下的人间城邑却发生了变化。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变迁,更是时间流转中文化、政治的更替。北疆曾经属于郑地,东边则临近吴地的防线;历代荆国的传承,以及过去与陕郛对峙的历史,都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上游空有所处,中土又是什么样的忧虑?枕席而卧于三峡之巅,关梁开阔五湖之间。承平时期无异境可寻,守卫边疆之人也不再纷争是非。自从金门的职务罢免后,来到这里参与竹制品的制作和使用符节。
现在的生活安逸,向着林中薮丛而居,微不足道的平淡生活就在桑榆之间度过。这种生活虽然直似王陵戆峭,但又不同于宁武的愚钝。这首诗最终以对南浦的眺望作结,乘坐雁舟,与双凫并行,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