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独何往,剑履在此堂
我公独何往,剑履在此堂。
念昔中兴初,孽竖倒冠裳。
公时首建义,自此扶三纲。
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
元戎二十万,一旦先启行。
西征奠梁益,南辕抚江湘。
士心既豫附,国威亦张皇。
缟素哭新宫,哀声连万方。
黠虏闻褫魄,经营久徬徨。
玉帛骤往来,士马且伏藏。
公谋适不用,拱手迁南荒。
白首复来归,发短丹心长。
拳拳冀感格,汲汲勤修攘。
天命竟难谌,人事亦靡常。
悠然谢台鼎,“骑龙白云乡。
”坐令此空山,名与日月彰。
千秋定军垒,岋嶪遥相望。
贱子来岁阴,烈风振高冈。
下马九顿首,抚膺泪淋浪。
山颓今几年,志士日惨伤。
中原尚腥膻,人类几豺狼。
公还浩无期,嗣德炜有光。
恭惟宋社稷,永永垂无疆。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巍巍:形容山势高大。汤汤:水流汹涌的样子。
孽竖:指作乱的小人。
建义:倡导正义。
宸极:天庭,代指皇帝。
元戎:主将。
缟素:白色的丧服。
台鼎:古代高级官职。
骑龙:比喻仙人升天。
岋嶪:形容山峰高峻。
阴:阴历,农历。
振:吹动。
惨伤:悲伤凄凉。
腥膻:比喻污浊或战乱。
嗣德:继承美德。
翻译
衡山多么雄伟,湘江水势滔滔。您独自去了哪里,佩剑和履留在殿堂。
回忆起初次复兴时,叛逆小人颠覆秩序。
那时您首先倡导正义,从此稳固国家纲常。
您的忠诚直达天庭,孤独的愤怒直冲云霄。
率领二十万大军,忽然决定出征前行。
西去平定梁益之地,南下安抚长江湘江。
士兵们心悦诚服,国家威望大振。
身着丧服哭悼新宫,哀痛之声传遍四方。
狡猾的敌人闻讯惊慌,策划犹豫不决。
频繁交换使节,兵马暂时隐藏。
您的计策未能被采纳,无奈地迁徙至南方荒野。
白发重归,虽然头发稀疏但赤诚之心依旧。
殷切期望感化他人,勤奋不懈地奋斗。
天意难以预料,人事变化无常。
您淡然辞去高位,归隐于白云之巅。
空山因您而闻名,如同日月永恒。
千秋史册上,定军山与您的功业遥相辉映。
我将在来年阴历时节,登高瞻仰您的遗迹。
风起高岗,我下马深深鞠躬,泪水涟涟。
岁月流逝,志士们的悲痛日甚一日。
中原仍动荡不安,人间犹如豺狼横行。
您的回归遥无期限,美德光辉照耀。
愿宋朝江山永固,无边无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朱熹的作品,名为《拜张魏公墓下》。从内容来看,诗中表达了对唐代著名忠臣张敬之(字魏公)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
诗中开篇即以“衡山何巍巍,湘流亦汤汤”描绘出张敬之墓所在的壮丽景象。随后,“我公独何往,剑履在此堂”表达了诗人对张敬之英勇事迹的追忆和对其忠诚品格的赞颂。
接下来,诗人回顾历史,提及“念昔中兴初,孽竖倒冠裳。公时首建义,自此扶三纲”表达了对张敬之在唐朝中兴时期建立功业、扶持国家的功绩的怀念。
“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元戎二十万,一旦先启行。”则强调了张敬之的忠诚和他率领大军开战的英勇形象。
诗中还通过“西征奠梁益,南辕抚江湘。士心既豫附,国威亦张皇”等句子,进一步描绘出张敬之在唐朝边疆战争中的重要角色,以及他对国家的贡献和人民的心向。
然而,历史的无常也在诗中有所体现,如“缟素哭新宫,哀声连万方。黠虏闻褫魄,经营久徬徨”表达了战争带来的悲痛和百姓的苦难。
诗人继续通过“玉帛骤往来,士马且伏藏。公谋适不用,拱手迁南荒”等句子,传达出对张敬之忠心未被赏识的遗憾,以及他最终不得善终的悲剧。
随后,“白首复来归,发短丹心长。拳拳冀感格,汲汲勤修攘”表达了诗人对张敬之忠心不死、精神永存的赞美。
最后几句“天命竟难谌,人事亦靡常。悠然谢台鼎,“骑龙白云乡。”坐令此空山,名与日月彰”则是对张敬之超脱尘世、成仙登霄的一种理想化表达。
整首诗通过对张敬之生平和事迹的回顾,以及对其忠诚品格的赞颂,展现了诗人深切的怀念之情和崇高的道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