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我得数子,不复叹飘零
散策寻远寺,披襟坐虚亭。
云木上窈窕,涧泉泄清泠。
千山自岑寂,一目皆葱青。
嗟我得数子,不复叹飘零。
扫虑味禅悦,茹蔬谢荤腥。
时为亭上游,散发缓我形。
騄骥行振足,倦鸟思归翎。
何当返梁溪,教子名添丁。
林泉益自得,华发从星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纲在林坰间游历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中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云木、涧泉、千山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幽静、清新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内心的平静。
“今日苦不乐,驾言适林坰。” 开篇即以“苦不乐”表达内心的不满足,随后通过驾车前往林坰寻求心灵的慰藉。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某种不满或挣扎,以及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散策寻远寺,披襟坐虚亭。” 描述了诗人漫步寻找远处寺庙,然后在空旷的亭中坐下来,敞开胸怀,享受宁静。这一场景体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云木上窈窕,涧泉泄清泠。” 通过“云木”、“涧泉”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机,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千山自岑寂,一目皆葱青。” 这一句通过“千山”、“葱青”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绿色山景图,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广阔与平和。
“嗟我得数子,不复叹飘零。” 表达了诗人找到了知音,不再为孤独和漂泊而忧愁,体现了友情的温暖与精神的支撑。
“扫虑味禅悦,茹蔬谢荤腥。” 描述了诗人通过禅修和素食来净化心灵,远离世俗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时为亭上游,散发缓我形。” 表现了诗人偶尔在亭中闲逛,放松身心,享受自然带来的宁静与自由。
“騄骥行振足,倦鸟思归翎。” 这两句通过动物的形象比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归内心深处的平静与自由,如同骏马振足奔跑,倦鸟渴望归巢。
“何当返梁溪,教子名添丁。”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希望回到故乡梁溪,教育子女,传承家族的繁荣。
“林泉益自得,华发从星星。” 最后一句总结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满足,即使年华老去,也愿意在林泉间度过余生,享受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