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悬知苍碧时,已值凉风复全文

悬知苍碧时,已值凉风复

清末近现代初 · 陈曾寿
杜老所居地,必有数竿竹。
我生如泛梗,遗同此心曲。
新居种百竿,日夜鸣寒玉。
耸雪虽便娟,战风终损蹙。
过春叶犹黄,深夏丛始绿。
悬知苍碧时,已值凉风复
晚出及萧晨,得时惭众目。
瘦节终不展,来序若相逐。
雪霜复何辞,俯仰随转轴。
前过古冥阨,野人赠修兰。
孤怀冰雪中,忽化青琅玕。
新采带山气,美箭方丛攒。
自携京国来,渐觉青痕乾。
因访种兰人,得知护养难。
中虚防湿根,馀地容舒蟠。
多丛喜并植,如结君子欢。
一一顺其性,稍稍回初观。
终然异山谷,半开旋凋残。
心香或时歛,蒂露不常漙。
不知气候迕,但责人工完。
生意兹可知,何不求所安。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末期至近现代初期的诗人陈曾寿创作,名为《和渭渔三兄咏草木诗》。诗中以杜甫的居所为背景,借竹子的形象抒发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思考。

诗的开头“杜老所居地,必有数竿竹”,以杜甫的竹居为引子,表达了竹子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即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精神品质。接着,“我生如泛梗,遗同此心曲”一句,诗人将自己比作随波逐流的浮萍,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漂泊感,同时也暗含着对竹子坚韧精神的向往。

“新居种百竿,日夜鸣寒玉”描绘了诗人新居周围竹林的景象,竹子在寒夜中发出清脆的声音,既展现了竹子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接下来的几句“耸雪虽便娟,战风终损蹙。过春叶犹黄,深夏丛始绿”,通过四季更迭中竹子的不同状态,表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循环与变化,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起伏与变迁。

“悬知苍碧时,已值凉风复。晚出及萧晨,得时惭众目。”诗人想象着竹子在苍翠之时,享受着凉爽的微风,傍晚时分,竹子在晨光中显得格外谦逊,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自身品格的反思与追求。

“瘦节终不展,来序若相逐。雪霜复何辞,俯仰随转轴。”竹子虽然瘦弱,却始终挺立,面对严冬的雪霜也不退缩,这象征着诗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坚韧不屈的精神。

“前过古冥阨,野人赠修兰。孤怀冰雪中,忽化青琅玕。”诗人提到在经过险峻之地时,得到野人的兰花赠予,这兰花与竹子一样,都是高洁之物,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净与高尚。

“新采带山气,美箭方丛攒。自携京国来,渐觉青痕乾。”诗人描述了从京城带来的竹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湿润与活力,这反映了外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因访种兰人,得知护养难。中虚防湿根,馀地容舒蟠。”诗人通过询问种兰人,了解到竹子的养护不易,需要防止根部受潮,留有足够的空间让竹子生长,这不仅是对竹子生长条件的描述,也是对人生中需要细心呵护、正确引导的启示。

“多丛喜并植,如结君子欢。一一顺其性,稍稍回初观。”诗人希望竹子能够成群生长,如同君子之间的和谐相处,顺应自然规律,展现出竹子的原始风貌。

“终然异山谷,半开旋凋残。心香或时歛,蒂露不常漙。”竹子最终不同于山谷中的自然状态,半开的状态很快就会凋零,这既是对竹子命运的感慨,也是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思考。

“不知气候迕,但责人工完。生意兹可知,何不求所安。”诗人提出,竹子的命运并非完全由自然决定,人为因素同样重要,他呼吁人们应该关注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寻求生活的安定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美丽,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道德观念,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