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依末那,戏论成就
生顺死逆,梦夜想昼。
往复无间,声度垣牖。
皆依末那,戏论成就。
而末那体,无作无受。
譬如空花,实无而有。
一念了知,光明通透。
我如是见,无有错谬。
是为心宗,祖佛授手。
孰振颓纲,秀杰奇茂。
稽首永明,月临星斗。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的释德洪所作,名为《永明禅师真赞二首(其一)》。诗中以深邃的哲理和禅宗思想,描绘了对禅宗大师永明禅师的崇敬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探讨了生命、梦境、因果、真理等深刻主题。
“三界种性,有万妍丑”,开篇即揭示了世间万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体现了对人生百态的洞察。
“生顺死逆,梦夜想昼”,描述了生命的循环与变化,生与死、梦与醒之间的相互转换,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轮回。
“往复无间,声度垣牖”,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声音的穿透力,无论过去与未来,声音都能跨越界限,传达信息,象征着智慧与真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皆依末那,戏论成就”,提到末那识(藏文:意译为“我执”),在佛教中指个体自我意识的根源,通过戏论(无意义的辩论)形成自我概念,强调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而末那体,无作无受”,进一步阐述了末那识的本质,即它既不创造也不接受,如同空花,虽看似存在,实则并无实体,以此比喻自我意识的虚幻性。
“一念了知,光明通透”,强调了通过觉悟一念,能够洞悉宇宙真理,达到心灵的光明与通透,体现了禅宗追求内心觉醒的宗旨。
“我如是见,无有错谬”,表达出诗人对于禅宗见解的坚定信念,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没有错误。
“是为心宗,祖佛授手”,指出禅宗的核心在于心的觉醒,是祖师和佛陀亲自传授的智慧。
“孰振颓纲,秀杰奇茂”,赞扬永明禅师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振作衰败的教义,使佛法更加繁荣昌盛。
“稽首永明,月临星斗”,最后以礼赞的形式,向永明禅师致以最高的敬意,将他比作照亮夜空的明月,寓意其智慧与教诲如同星辰般璀璨,指引众生。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对永明禅师的崇高敬仰,也蕴含了深刻的禅宗哲学思想,引导读者思考生命、自我、真理等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