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午琴堂吏散衙,不愁鬓雪点乌纱
出处:《建德县咏怀》
宋 · 高迈
日午琴堂吏散衙,不愁鬓雪点乌纱。
讼清犴狱尘封草,人静公庭鸟啄花。
惟愿儿童无冻馁,每令野老劝桑麻。
圣恩未报吾心赤,肯效青门学种瓜。
讼清犴狱尘封草,人静公庭鸟啄花。
惟愿儿童无冻馁,每令野老劝桑麻。
圣恩未报吾心赤,肯效青门学种瓜。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日午:中午。琴堂:官署。
吏散衙:官吏下班。
鬓雪:白发。
乌纱:官员的黑色帽子。
犴狱:监狱。
尘封草:积尘覆盖草丛。
人静:环境安静。
公庭:公开法庭。
冻馁:寒冷和饥饿。
野老:乡间老人。
劝桑麻:鼓励种植桑麻。
圣恩:皇上的恩典。
吾心赤:我内心充满热情。
青门:古代长安城门名,此处指田园生活。
种瓜:自给自足的农耕。
翻译
中午时分,官署里的官吏已散去,我不再担忧白发斑驳乌纱帽。案件已清,法庭上尘埃覆盖杂草,四周宁静,只有鸟儿在啄食花朵。
只愿孩子们不受冻挨饿,常让乡亲们能种植桑麻谋生。
圣上的恩德未报答,我心中满是热忱,怎肯效仿青门学种瓜以求自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建德县官署午后的宁静景象。"日午琴堂吏散衙"写出了午后时分,官吏们已离开办公场所,显得格外安静。"不愁鬓雪点乌纱"暗示诗人虽年事已高,但并未因白发而忧虑仕途。
接下来的两句"讼清犴狱尘封草,人静公庭鸟啄花"进一步描绘了公堂内外的清闲,诉讼案件已经解决,连尘土都覆盖了昔日繁忙的痕迹,只有鸟儿在静谧中悠闲地啄食花朵。
诗人关心民生疾苦,"惟愿儿童无冻馁,每令野老劝桑麻"表达了他对百姓温饱的深深关切,希望儿童不受饥寒,农民能顺利种植桑麻,过上富足生活。
最后两句"圣恩未报吾心赤,肯效青门学种瓜",诗人表示自己虽然未尽报答圣上的恩典,但绝不会像汉朝的青门侯那样选择归隐田园,而是怀着赤诚之心,继续为朝廷效力。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作为地方官员的职责与情怀,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忠诚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