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乃器与用,乃货与通全文

乃器与用,乃货与通

出处:《视民诗
唐 · 柳宗元
帝视民情,匪幽匪明。
惨或在腹,已如色声。
亦无动威,亦无止力。
弗动弗止,惟民之极。
帝怀民视,乃降明德,乃生明翼。
明翼者何,乃房乃杜。
惟房与杜,实为民路。
乃定天子,乃开万国。
万国既分,乃释蠹民。
乃学与仕,乃播与食。
乃器与用,乃货与通
有作有迁,无迁无作。
士实荡荡,农实董董。
工实蒙蒙,贾实融融。
左右惟一,出入惟同。
摄仪以引。
以遵以肆,其风既流,品物载休。
品物载休,惟天子守,乃二公之久。
惟天子明,乃二公之成。
惟百辟正,乃二公之令。
惟百辟谷,乃二公之禄。
二公行矣,弗敢忧纵,是获忧共。
二公居矣,弗敢泰止,是获泰已。
既柔一德,四夷是则。
四夷是则,永怀不忒。

拼音版原文

shìmínqíngfěiyōufěimíng
cǎnhuòzàishēng
dòngwēi

zhǐ
dòngzhǐwéimínzhī
怀huáimínshìnǎijiàngmíng

nǎishēngmíng
míngzhě
nǎifángnǎi
wéifángshíwèimín

nǎidìngtiānnǎikāiwànguó
wànguófēnnǎishìmínnǎixuéshì

nǎishínǎiyòngnǎihuòtōng
yǒuzuòyǒuqiānqiānzuò

shìshídàngdàngnóngshídǒngdǒnggōngshíméngméngjiǎshíróngróng
zuǒyòuwéi

chūwéitóng
shèyǐnzūn
fēngliúpǐnzǎixiū

pǐnzǎixiūwéitiānshǒunǎièrgōngzhījiǔ
wéitiānmíng

nǎièrgōngzhīchéng
wéibǎizhèngnǎièrgōngzhīlìng
wéibǎi

nǎièrgōngzhī
èrgōngxínggǎnyōuzòng
shìhuòyōugòng

èrgōng
gǎntàizhǐshìhuòtài
róushì

shìyǒng怀huái

注释

匪:非。
惨:痛苦。
房:房杜,古代辅佐官员。
杜:房杜,古代辅佐官员。
万国:众多国家。
蠹民:侵害民众的人或事。
谷:清廉,廉洁。
泰:安泰,安定。

翻译

天帝洞察民情,非深非浅。痛苦可能藏于心底,已经如同色彩和声音般明显。
他不动怒,也不施加压力。不发怒也不停止,只为顺应民众的需求。
天帝关怀民众,于是降下光明的美德,生出明理的辅佐。
明理的辅佐是什么?就是房与杜。只有房与杜,才是百姓的正道。
于是设立天子,开启万国。万国划分后,才消除侵害民众的害虫。
学习与做官,传播知识和食物。提供器具和便利,促进贸易流通。
有建设有变革,没有停滞没有固定。士人坦荡,农民勤劳。
工匠专注,商人活跃。内外一致,遵循规矩。
遵循礼仪引导,遵循法度行事,风气流传,万物安宁。
万物安宁,天子守持,这是二公长久的职责。
天子明智,成就了二公。百官公正,遵循二公的命令。
百官清廉,这是二公的俸禄。
二公出行,不敢放纵,共同承担忧虑。
二公安居,不敢懈怠,享受太平。
统一道德,四方效仿。四方效仿,永存不变的法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君主对民情的关注和治理天下的理想状态。诗中的“帝视民情,匪幽匪明”表达了君主洞察民心的能力,而“惨或在腹,已如色声”则是说到民间的疾苦已经转化为可见、可闻的警示。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反复使用“亦无”和“弗动弗止”强调了君主治国之道的平衡与适中,不偏不倚。

在“帝怀民视,乃降明德,乃生明翼”一段,诗人提出了理想中的君主以仁德对待百姓,并通过“明翼者何,乃房乃杜”暗示了治国的方针是建立稳固的基础和秩序。接着,“惟房与杜,实为民路”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君主如何维护天下的秩序:“乃定天子,乃开万国。万国既分,乃释蠹民。”这部分内容展现了理想中的君主是如何统治和解放民众的。

在“乃学与仕,乃播与食”等句中,诗人提到了教育、选拔人才以及农业生产,这些都是国家管理的重要方面。而“乃器与用,乃货与通”则指出了物品的制作与流通的重要性。

随后,“有作有迁,无迁无作。士实荡荡,农实董董。工实蒙蒙,贾实融融。”这几句通过对不同职业和活动的描写,强调了社会各阶层在国家运转中各司其职、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左右惟一,出入惟同。摄仪以引。以遵以肆,其风既流,品物载休。”这里通过对君主治国如同指挥乐队的比喻,表达了君主统一天下的能力,以及其带来的和谐与安宁。

最后,“品物载休,惟天子守,乃二公之久。惟天子明,乃二公之成。”这部分诗句通过对“二公”(可能指的是周公、孔子)的赞颂,表达了对君主长久守护和实现理想状态的希望。

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君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对国家治理之道的深刻理解。通过对君主与民众关系、国家管理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一幅和谐、繁荣的理想社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