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登科如拾遗,举步歘千里全文

登科如拾遗,举步歘千里

出处:《送巢县崔尉崔尉
宋 · 司马光
弱岁家淮南,常爱风土美。
悠然送君行,思逐高秋起。
巢湖映微寒,照眼正清泚。
低昂蹙荷芡,明灭萦葭苇。
银花鲙肥鱼,玉粒炊香米。
居人自丰乐,不与佗乡比。
况得良吏来,倍复蒙嘉祉。
君为太学生,气格已英伟。
登科如拾遗,举步歘千里
毋嫌位尚微,观政此为始。
尊公久场屋,上国困泥滓。
岂不重相离,念子勉为理。
当令佳誉新,烨烨满人耳。
高堂虽在远,闻之足为喜。
何必羞三牲,然后称甘旨。

注释

淮南:淮南地区。
风土美:美丽的风俗习惯。
悠然:悠闲自在。
高秋:秋天的高爽时节。
巢湖:湖泊名。
微寒:微微的寒意。
蹙荷芡:荷花和芡实摇曳。
萦葭苇:芦苇丛中的光影。
银花鲙:银色的鱼脍。
玉粒炊香米:香米饭。
丰乐:丰饶快乐。
佗乡:他乡。
良吏:优秀的官员。
嘉祉:美好的福祉。
太学生:古代学子的一种身份。
英伟:英勇杰出。
登科:科举及第。
拾遗:轻易取得。
位尚微:地位尚低。
观政:参与政务。
尊公: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场屋:科举考试场所。
上国:京城。
泥滓:困境。
相离:分离。
勉为理:尽力治理。
佳誉:美好的声誉。
烨烨:光彩照人。
高堂:父母。
闻之足为喜:听到消息足以使人高兴。
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
甘旨:美味的食物。

翻译

年轻时我定居淮南,深深喜爱这里的风土人情。
悠然目送你离去,思绪随着高秋的凉意升起。
巢湖水面微寒,清澈如镜照人心。
水波起伏,荷花和芡实低昂摇曳,芦苇丛中光影闪烁。
银色的鱼脍配上肥美的鱼,香米饭用玉粒烹煮。
这里的人们生活富足快乐,无人能及。
更何况有贤良的官员到来,我们更蒙受恩惠。
你是太学生的身份,气质非凡已见一斑。
科举登第如拾取遗漏,一步登天,前途无量。
不必担心地位尚低,参与政务正是开始。
你的父亲长久在官场,京城生活艰难。
虽然离别让人不舍,但想到你能努力治理地方。
应让美好的名声不断更新,照亮每个人的耳朵。
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听到你的消息也会感到欣慰。
何须羞于言说丰盛的祭品,只要是美味的食物就值得称赞。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司马光创作的,名为《送巢县崔尉》。从艺术风格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时的情感和美好祝愿。

首先,从“弱岁家淮南,常爱风土美”几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故乡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这里的“弱岁”指的是年轻的时候,“家淮南”说明诗人成长在淮南一带,这里充满了对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的深厚感情。

其次,诗中的“悠然送君行,思逐高秋起”表达了一种淡定的送别心境。"悠然"意味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情绪,而“思逐高秋起”则透露出一种随着季节变迁而生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巢湖映微寒,照眼正清泚。低昂蹙荷芡,明灭萦葭苇。”生动地描绘了送别时的自然景象。“巢湖”即指的是巢县所在的巢湖,这里的景色以清冷而微寒著称,而“照眼正清泚”则强调了水质的清澈。"低昂蹙荷芡,明灭萦葭苇"写出了荷花和蘆葭在秋风中的摇曳姿态,这些景象不仅美化了送别的情境,也增加了诗歌的意境。

接着,“银花鲙肥鱼,玉粒炊香米”两句描绘的是当地的物产。"银花鲙肥鱼"和"玉粒炊香米"都是对巢县丰饶物产的赞美,这里不仅展示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也反映出作者对于朋友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居人自丰乐,不与佗乡比”表明了作者对巢县人民生活满足和幸福的肯定。"不与佗乡比"则强调了巢县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拥有良好的治理和民生,因此无需与其他地方相比较。

“况得良吏来,倍复蒙嘉祉”这两句写出了对当地官吏的赞扬。"良吏"指的是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的好官,而"倍复蒙嘉祉"则表达了因为有这样的良吏而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

“君为太学生,气格已英伟”两句赞美了崔尉的学识和气质。"太学生"是对其身份的肯定,而"气格已英伟"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崔尉不凡才能和非凡抱负的认可。

“登科如拾遗,举步歘千里”这两句描写的是崔尉学业上的成就。“登科如拾遗”意味着考取功名轻而易举,而"举步歘千里"则形容其未来前程似无限广阔。

“毋嫌位尚微,观政此为始”这两句劝勉崔尉即使职位不高,也应以当前的工作岗位作为展现自己政治才能和治理能力的起点。"毋嫌位尚微"意味着不要因为自己的官职较低而感到羞愧,而"观政此为始"则鼓励其将目前的工作作为施展才华和积累经验的开始。

“尊公久场屋,上国困泥滓”这两句写的是崔尉家境。"尊公久场屋"表明崔尉的父亲或尊长拥有稳定的居所,而"上国困泥滓"则形容其家族可能经历了一些困难和挫折。

“岂不重相离,念子勉为理”这两句表达了对崔尉的离别之情。"岂不重相离"意味着对于即将分别的深切感伤,而"念子勉为理"则是对崔尉的鼓励和期望,希望他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

最后,“当令佳誉新,烨烨满人耳”两句写出了崔尉的美好名声。“当令”意味着崔尉现在正处于得势之时,而"佳誉新"和"烨烨满人耳"则表达了他的美德和才华在人们中间广为传颂。

“高堂虽在远,闻之足为喜”这两句表达了即便崔尉将要离开,但只要听到他的一丝好消息,就足以让诗人感到欣慰。"高堂"指的是崔尉的家宅,而"虽在远"则意味着尽管距离遥远。

“何必羞三牲,然后称甘旨”这两句是对传统礼仪中对待宾客的一种反思。"羞三牲"指的是古代对待贵宾时所需的丰盛筵席,而"然后称甘旨"则意味着只有在这样隆重的款待之后,才能真正地享受到美食。这两句诗意在表达,只要崔尉能够成功,不需要过分追求物质上的奢华和礼仪。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也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鼓励。同时,诗中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对人物品性的赞扬,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待,都让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