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谁为侍中血,深愧楚骚魂全文

谁为侍中血,深愧楚骚魂

出处:《除夕感愤 其四
清末近现代初 · 陈曾寿
主辱仍赊死,凡亡并丧存。
谁为侍中血,深愧楚骚魂
假翮无高义,居奇更祸源。
明夷方用晦,天道竟安论。

鉴赏

这首诗《除夕感愤(其四)》由陈曾寿在清末近现代初创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处境的深切感慨。

首联“主辱仍赊死,凡亡并丧存”,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了国家蒙难时,君主与百姓共同承受苦难的现实。这里,“主辱”指国家受辱,“赊死”意味着延缓死亡,表达出君主在国家危难时刻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决心。“凡亡并丧存”则描绘了普通民众在国家灭亡的同时,自身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颔联“谁为侍中血,深愧楚骚魂”,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侍中,古代官职名,此处借指忠诚的臣子。诗人自问,面对国家的危难,自己是否能像古代忠臣那样挺身而出,流血牺牲?“楚骚魂”借用了屈原《离骚》中的意象,象征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国家的忠诚。诗人表达了对自己未能像屈原那样为国捐躯的深深愧疚之情。

颈联“假翮无高义,居奇更祸源”,通过比喻和对比,揭示了个人行为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假翮,即借用他人的羽翼,比喻依靠权势或外力行事;高义,则指高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诗人指出,仅仅依靠权势或外力,并不能体现真正的高义,反而可能成为祸乱的根源。这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尾联“明夷方用晦,天道竟安论”,引用了《周易》中的卦辞“明夷”,意为光明被遮蔽,象征国家处于黑暗时期。然而,诗人在此提出疑问:“天道究竟如何安论?”表达了对天道公正性的质疑,以及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责任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