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八九送别者,我今亦吟送别歌
十人八九送别者,我今亦吟送别歌。
任烦应剧青山里,下望州廛如井底。
白云满眼心无尘,明月到窗诗就纸。
山花映面春日迟,紫骝嘶去闻行期。
年来声韵非相知,几属喧啾轻薄儿。
我歌止此不复作,更欲作歌当寄谁。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长安城:古代都城长安。冠盖:官吏的车马仪仗。
摩:拥挤。
送别者:送行的人。
亦:也。
吟:吟诵。
青山里:青翠的山林中。
州廛:州府的市区。
井底:比喻低微或狭小。
白云满眼:视野开阔,只有白云。
无尘:心境清澈。
诗就纸:诗兴大发。
紫骝:骏马名。
行期:出行的日期。
声韵非相知:诗歌风格不再被熟知。
喧啾轻薄儿:喧闹轻浮之人。
更欲作歌:还想再写一首歌。
当寄谁:不知道该寄给谁。
翻译
你可曾见过长安城中的长乐坡,那坡前车马如云,官员贵族肩挨肩。十个人中有八九个在送别,今天我也在这里吟唱离别的歌。
尽管公务繁重身处青山,向下望去,州府的街市如同井底一般。
满眼白云,心中无杂念,明月照进窗户,灵感涌上诗笺。
山花烂漫,春日显得格外漫长,紫骝马嘶鸣,宣告着行期将近。
近年来,我的诗歌风格已非旧时相识所理解,大多被喧嚣浮躁的年轻人所忽视。
我的歌声到此为止,不再创作,又想作歌,却不知该寄给何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新所作,名为《送张德翁推官赴阙歌》。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送别时的情景和自己的感慨。
开篇“君不见长安城中长乐坡,坡前冠盖肩相摩”两句,生动地勾勒出送别现场的热闹场面。长乐坡是长安(今陕西西安)的一个地方,这里描绘的是一幅人头攒动、送行者众多的情景。
接下来的“十人八九送别者, 我今亦吟送别歌”表明诗人也是在这样的场合中,以诗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任烦应剧青山里,下望州廛如井底。”这里的“青山里”可能是指长安城外的山区,而“州廛如井底”则形象地表达了远眺时的深邃和遥远感。
“白云满眼心无尘,明月到窗诗就纸。”这两句展示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清净心境与创作状态。白云不染尘俗,明月映照诗心,都是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操和艺术灵感。
“山花映面春日迟,紫骝嘶去闻行期。”这里描写的是送别时的情景,山花烂漫,但春光不肯久留,而那匹紫色的马儿(象征着离别)则在远处嘶鸣,提醒着即将到来的分别。
“年来声韵非相知,几属喧啾轻薄儿。”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态变迁、人心不古的感慨。声韵(音调)改变,意味着旧友渐行渐远,而新的交往则如同浅薄的儿戏。
最后,“我歌止此不复作,更欲作歌当寄谁。”诗人在这里表示自己送别之歌到此为止,不再续作。而那份想要继续表达的情感,又该寄托给哪位知己呢?这是对远去友人的深情呼唤,也是诗人内心孤独的写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送别场面的细腻描绘,展示了诗人对朋友离别的不舍与惆怅,以及对世事变迁、人心易变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