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太和为饵,天地为舫全文

太和为饵,天地为舫

明 · 王守仁
有渔者歌曰:「渔不以目惟以心,心不在鱼渔更深。
北溟之鲸殊小小,一举六鳌未足歆。
」敢问何如其为渔耶?曰:「吾将以斯道为网,良知为纲。
太和为饵,天地为舫
絜之无意,散之无方。
是谓得无所得,而忘无可忘者矣。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名为《心渔歌为钱翁希明别号题》。诗中以“渔者”自喻,通过“心渔”的比喻,阐述了其哲学思想的核心——“致良知”。

诗开篇即以“渔不以目惟以心,心不在鱼渔更深”点明主题,强调了“心”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渔”,并非单纯依赖眼睛去捕捉鱼,而是要用心去感知、理解,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这种“心渔”,超越了物质层面的追求,深入到了精神与道德的层面。

接着,“北溟之鲸殊小小,一举六鳌未足歆”两句,运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大鲸鱼和六鳌来象征宏大的目标或理想,表明“心渔”并不满足于小成就,而是追求更高远的目标。这里暗含着对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提升的渴望。

最后,“吾将以斯道为网,良知为纲。太和为饵,天地为舫。絜之无意,散之无方。是谓得无所得,而忘无可忘者矣。”这几句进一步阐述了“心渔”的方法与境界。将“道”作为捕鱼的网,以“良知”作为纲领,用“太和”(和谐)作为诱饵,以“天地”为舟,体现了王守仁“致良知”的哲学思想。这里的“絜之无意,散之无方”则表达了在追求真理与道德的过程中,应保持淡泊名利、随缘自在的态度,最终达到“得无所得,而忘无可忘”的境界,即在追求过程中,既不执着于结果,也不忘记初心,达到了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守仁独特的哲学思考,也体现了其对人生、道德与自然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