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刍莫能置,江阔底沧溟
出处:《袁大监挽词三首 其二》
宋 · 梅尧臣
西蜀何夫子,濡毫作冢铭。
辽辽传耳目,炳炳若丹青。
罢市知遗爱,存祠识旧形。
生刍莫能置,江阔底沧溟。
辽辽传耳目,炳炳若丹青。
罢市知遗爱,存祠识旧形。
生刍莫能置,江阔底沧溟。
注释
夫子:指有学问、品德高尚的人。濡毫:用毛笔蘸墨。
冢铭:墓志铭,记录死者生平的文字。
辽辽:形容声名远播。
炳炳:光明灿烂的样子,比喻名声显著。
丹青:中国画的两种基本颜色,这里代指艺术作品。
罢市:市场停止营业,表示对某人的敬意或哀悼。
遗爱:遗留下来的爱戴和恩惠。
旧形:过去的形象,指夫子生前的模样。
生刍:青草,古代常用来作为祭品。
莫能置:无法放置,表示深深的怀念。
江阔底沧溟:江水广阔,如同大海,形容其深远无边。
翻译
西蜀的夫子啊,你用笔墨写下墓志铭。你的名声远播,如同长久的耳目相传,鲜明如色彩斑斓的图画。
市场停止交易,人们怀念你的仁爱,祠堂中仍可见你的旧貌。
即使送你青草祭品,也无法表达哀思,江水浩渺,仿佛是无尽的苍海。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为袁大监所写的挽词第二首,表达了对袁大监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之情。首句“西蜀何夫子”以尊称提及袁大监,暗示他可能来自西蜀地区,且具有学者风范。接下来的“濡毫作冢铭”描绘了袁大监用毛笔书写墓志铭的场景,显示出他的文采和对后世的关怀。
“辽辽传耳目,炳炳若丹青”两句运用比喻,形容袁大监的名声和事迹如同长久流传的口碑和鲜明的图画,深入人心。后两句“罢市知遗爱,存祠识旧形”进一步赞扬了袁大监在生前受到百姓的爱戴,死后仍有祠堂供人凭吊,形象地展现了他生前的德行和影响。
最后,“生刍莫能置,江阔底沧溟”表达了人们对袁大监的哀思无法用简单的祭品表达,只能随着滔滔江水,融入无尽的苍茫之中,寄托了深切的哀悼之情。整体来看,这是一首深情缅怀故人的挽词,语言凝练,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