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河以东尽淮壖,哀哉震泽几为原
群农无计相聚泣,欲将泪点和乾泥。
祠山今古同一敬,签卦分明指休證。
传言杯珓三日期,注绠翻车连晓暝。
龙神波后何惨怆,昔睡今醒喜萧爽。
人云天上行水曹,取此化权如反掌。
浙河以东尽淮壖,哀哉震泽几为原。
愿王顿首玉帝前,请赐此雨周无偏。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夏至:夏季的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秧含寸荑:稻秧刚长出嫩芽。
回回:形容反复、频繁。
乾泥:干燥的泥土。
祠山:祭祀山神的场所。
签卦:古代占卜用的竹签或纸条,上面有符号或文字。
杯珓:古代占卜工具,用竹片或贝壳制成。
浙河:古代泛指浙江及其支流。
淮壖:淮河两岸的地区。
哀哉:表示悲痛之情。
震泽:古代对太湖的别称。
玉帝:道教中的最高天神。
翻译
夏日稻田里的老秧苗还带着嫩芽,平坦的田地里农民不敢再犁耕。众多农夫无法相聚,只能哭泣,想把泪水融入干涸的泥土。
无论古今,人们都同样尊敬山神,祈求签卦明确指示丰收的征兆。
据说通过占卜,雨水将在三天内降临,灌溉工具昼夜不停运转。
龙神在洪水之后显得悲凉,如今醒来却因凉爽而欢喜。
人们说天上的水官轻易就能调用雨水,就像翻转手掌一样容易。
从浙江河以东直到淮河沿岸,哀叹震泽几乎成为废墟。
希望君王能在玉帝面前叩头请求,让这场雨均匀地覆盖各地,不偏不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民盼望雨水的迫切心情和祈雨活动的情景。开篇“夏至老秧含寸荑,平田回回不敢犁”两句,形象地描述了农作物因久旱而枯萎,连耕地的牛都不敢再翻土,这种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
接着“群农无计相聚泣,欲将泪点和乾泥”表达了农民在干旱之下,无计可施,只能聚集一处流泪,泪水与干土混合,形象地描绘出他们的悲痛与无奈。
“祠山今古同一敬,签卦分明指休證”则是对祈雨活动的一种描写,显示了人们对于祈求天降甘霖的虔诚和期待。这里的“祠山”、“签卦”都是古代祈雨时所进行的仪式。
“传言杯珓三日期,注绠翻车连晓暝”这两句诗,是对祈雨期限的一种揣测或预言,可能是指某种自然现象或者天文事件,暗示着人们对于天气变化的敏感和关切。
“龙神波后何惨怆,昔睡今醒喜萧爽”则转变为对雨后的喜悦之情。龙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认为是掌管云雨的神灵,这里写到龙神活动之后,干旱结束,天气转晴,农民由此得到解脱和欢愉。
“人云天上行水曹,取此化权如反掌”则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理解和信念,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希望借助祈雨活动来调节自然,以期获得好的收成。
最后,“浙河以东尽淮壖,哀哉震泽几为原。愿王顿首玉帝前,请赐此雨周无偏”是对祈雨的进一步请求和祝愿。这部分诗句中,“浙河以东尽淮壖”描绘了地理范围,而“哀哉震泽几为原”则表达了对于长期干旱所带来的不幸的感慨。末尾两句是直接向玉皇大帝请求普降甘霖,以解民困。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描绘,展现了农民对于雨水的渴望,以及祈求雨水时那份虔诚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