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磬韵应怜持课罢,香销当识坐禅深全文

磬韵应怜持课罢,香销当识坐禅深

宋 · 晁说之
僧衣换却朝衣尽,知悔知非恐不任。
磬韵应怜持课罢,香销当识坐禅深
芭蕉庭下三身正,蟋蟀床头百虑侵。
忆我白莲庵里士,几年消息亦沉沉。

注释

僧衣:僧人的日常服装。
朝衣:官服或朝廷官员的服装。
悔:后悔。
非:错误。
磬韵:寺庙中敲磬的声音,表示功课结束。
怜:怜悯。
持课:进行宗教课程或修行。
香销:香火燃尽,通常指禅修或静思。
坐禅:佛教中的静坐冥想。
芭蕉:一种热带植物,常用于象征清净。
三身正:佛教中指身心口三者合一的正道。
蟋蟀:秋天常见的昆虫,象征着时光流逝。
百虑侵:众多忧虑困扰。
白莲庵:指一座以白莲为标志的庵堂,可能是个修行场所。
沉沉:形容消息断绝或寂静无声。

翻译

僧人的日常衣物已经全部换成了僧袍,深知悔过和是非之分,恐怕难以胜任世俗责任。
敲磬的声音想必是因为课业结束后的怜悯,香烟消散揭示了禅修的深度。
芭蕉在庭院下挺立,象征着佛法的清净,床头的蟋蟀声则带来纷扰思绪。
想起我在白莲庵里的同修,他们的消息如今也杳无音信,沉寂无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致仕后写给白莲然公的一首表达情感的作品。诗中通过僧衣与朝衣的对比,展现出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和对现世纷扰的超脱。"僧衣换却朝衣尽"描绘了诗人从官场退隐后的转变,暗示着对世俗责任的放下。

"知悔知非恐不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的某些行为的反省,担心自己是否还能承担得起世俗的忧虑。接下来的两句,"磬韵应怜持课罢,香销当识坐禅深",通过描述寺庙中的宁静生活,如磬声悠扬和香烟袅袅,展现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芭蕉庭下三身正,蟋蟀床头百虑侵"运用自然景象,以芭蕉和秋虫象征内心的清净与外界烦恼的侵扰,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渴望。最后,诗人以"忆我白莲庵里士,几年消息亦沉沉"收尾,表达了对白莲然公的深深怀念,以及对两人共同经历的岁月和彼此境况的关切。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和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对仕途的淡泊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宋代理性与超脱的文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