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自有乐,世俗岂能知
出处:《乐》
宋 · 司马光
吾心自有乐,世俗岂能知。
不及老莱子,多于荣启期。
缊袍宽称体,脱粟饱随宜。
乘兴辄独往,携筇任所之。
不及老莱子,多于荣启期。
缊袍宽称体,脱粟饱随宜。
乘兴辄独往,携筇任所之。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吾心:我的心。自:自己。
有:拥有。
乐:快乐。
世俗:世人的眼光。
岂:怎么。
能:能够。
知:理解。
老莱子:古代隐士,以贫穷简朴著称。
多于:超过。
荣启期:古代贤人,以乐观知足闻名。
缊袍:破旧的袍子。
宽称体:宽松合身。
脱粟:糙米。
饱随宜:足够吃饱。
乘兴:乘着兴趣。
辄:就。
独往:独自出行。
携:拿着。
筇:竹杖。
任所之:随意前往。
翻译
我内心自有快乐,世俗的眼光怎能理解。我不如老莱子那样清贫,但比荣启期更自在。
穿着破旧的袍子宽松舒适,吃粗粮也能满足我的胃口。
兴致来时我独自出行,手拿竹杖随意前往何处。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满足与自得,以及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开篇“吾心自有乐,世俗岂能知”直接点出了主题,即诗人的内心世界自有一种难以为外界所理解的快乐。这份快乐不依赖于外物,而是来源于自己的心灵深处。
接下来的“不及老莱子,多于荣启期”则是在比较中表达了自己与古代隐逸之士老莱子的不同,以及对比自己在世俗功名上的看法。诗人认为自己的内心满足远超过了某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缊袍宽称体,脱粟饱随宜”描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他不追求华丽的衣着,只要能够宽松地覆盖身体即可;在饮食上,也不过分追求,只是按需取用。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反映出了诗人超脱物欲、自得其乐的心态。
“乘兴辄独往,携筇任所之”则展现了诗人的自由不羁,他随着心中的兴趣和喜好,独自前往,无需他人的陪伴。这里的“携筇”可能指的是带着渔具去钓鱼,这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隐逸生活,或者是对自然的亲近。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简约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珍视,以及对于外界喧嚣的超脱。这种宁静致远的心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