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退蜣螂枕败墙,一朝何止九回肠
出处:《至扬州 其十三》
宋 · 文天祥
扫退蜣螂枕败墙,一朝何止九回肠。
睡馀扪虱沉沉坐,偏觉人间白昼长。
睡馀扪虱沉沉坐,偏觉人间白昼长。
注释
蜣螂:一种以粪便为食的昆虫,这里象征烦恼或不愉快的事物。败墙:破败的墙壁,形容环境凄凉或生活困苦。
九回肠:形容心情极度波动,思绪万千。
扪虱:古人常以捉虱子打发时间,此处暗指闲暇无聊。
沉沉坐:深陷思考或情绪低落的样子。
白昼长:心理感受,感觉时间过得很慢,生活无趣。
翻译
赶走蜣螂靠着破败的墙头,一夜之间内心翻腾不止九次。醒来后还摸着虱子深深坐着,只觉得人世间白日漫长无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闲适自得、超然世外的生活状态。"扫退蜣螂枕败墙",蜣螂爬行于破旧的墙头,主人却将它们轻轻扫去,用枕头支撑着,这不仅是一种平和与自然共处的情境,也透露出一种对外界纷扰不闻、自得其乐的心态。"一朝何止九回肠"则是用典,意指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情感波动。这两句构建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接下来的"睡馀扪虱沉沉坐"继续这种安逸自在的情景。"偏觉人间白昼长"则是在说,尽管外界的人们可能觉得时间流逝很快,而诗中主人却感受不到这份匆忙,因为他们已经置身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里,时间的概念变得模糊,日夜对错也失去了常规意义。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景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它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一种超越,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寄托与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