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会遇兮风云,崇像饰兮股肱
出处:《会稽颂 其三》
宋 · 诸葛兴
披竹简兮典谟,圣手断兮唐虞。
登群龙兮辅翌,萃一堂兮都俞。
知人兮帝之哲,动天兮帝之德。
画象兮民不犯,舞干兮苗已格。
迨一旅兮中兴,严庙貌兮稽陵。
感会遇兮风云,崇像饰兮股肱。
愤夷楚兮陵上国,忽庭坚兮祀俄息。
泚麟笔兮特书,喟夷吾兮有力。
何汲汲兮诡诞,谓明良兮相贼。
奸雄托兮自文,慨齐东兮毋惑。
仰而观兮典礼秩,俯而察兮草木殖。
功之远兮难名,民之思兮无斁。
登群龙兮辅翌,萃一堂兮都俞。
知人兮帝之哲,动天兮帝之德。
画象兮民不犯,舞干兮苗已格。
迨一旅兮中兴,严庙貌兮稽陵。
感会遇兮风云,崇像饰兮股肱。
愤夷楚兮陵上国,忽庭坚兮祀俄息。
泚麟笔兮特书,喟夷吾兮有力。
何汲汲兮诡诞,谓明良兮相贼。
奸雄托兮自文,慨齐东兮毋惑。
仰而观兮典礼秩,俯而察兮草木殖。
功之远兮难名,民之思兮无斁。
注释
竹简:古代书写材料。典谟:古代的法律和教诲。
唐虞:传说中的太平盛世,指唐尧与虞舜时期。
群龙:比喻众多杰出人才。
都俞:众人都表示同意。
帝之哲:指有智慧的帝王。
动天:感动天地。
画象:绘制图像或象征性的图案。
苗已格:农作物丰收,比喻民心归附。
中兴:国家振兴。
稽陵:可能指某个重要的陵墓。
会遇:时机巧合。
股肱:比喻辅佐的重要人物。
夷楚:古代对周边民族的称呼。
俄息:突然停止。
麟笔:珍贵的毛笔。
诡诞:欺诈虚伪。
明良:明君与贤臣。
相贼:互相残害。
自文:自我粉饰。
齐东:比喻遥远的未来。
典礼秩:礼仪制度。
草木殖:植物生长繁茂。
民之思:人民的思念之情。
无斁:永不厌倦,持续不断。
翻译
手持竹简读古训,智慧裁决在唐虞。登上高位辅佐群贤,众人赞同聚一堂。
明察秋毫帝无比,触动天地显仁德。
图象绘制百姓安宁,鼓舞人心农事兴。
期待复兴时势来临,严谨祭祀于稽陵。
感念天意风云际会,尊崇神像如股肱。
愤恨夷楚侵犯边疆,祭祀庭坚突然中断。
用麟毛笔特别书写,感叹管仲力挽狂澜。
为何急切欺诈虚伪,竟称明君为贼害。
奸雄掩饰实为祸首,齐东之事勿再疑惑。
仰望天空审视礼法,俯视大地关注民生。
功绩深远难以言表,人民思念永不消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诸葛兴的《会稽颂》第三章,以赞颂会稽之地的历史与文化为主题。诗人通过描绘竹简上的典谟,暗示了古代圣贤如唐虞时代的智慧。"登群龙兮辅翌,萃一堂兮都俞",形象地描述了贤臣聚集,共同辅佐君王的场景,体现出帝王的明智和德行。
"知人兮帝之哲,动天兮帝之德",进一步赞美了君主的识人能力和德行影响天地。"画象兮民不犯,舞干兮苗已格",意味着君王的教化使百姓守法,国家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
诗中提到的"中兴",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个复兴时期,"严庙貌兮稽陵"则表达了对先王陵寝的尊重。诗人感慨于风云际会,推崇庙宇中的神像,象征着国家的栋梁之材。
然而,诗中也揭示了历史上的遗憾,如夷楚之乱和祭祀的中断,以及对奸佞篡位者的谴责。"泚麟笔兮特书,喟夷吾兮有力",表达了对忠诚贤良被陷害的痛惜。
最后,诗人倡导人们审视历史,遵循礼制,关注民生,强调功绩深远难以言表,人民的思念永不衰竭。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富有历史深度和人文关怀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