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涉水览幽胜,意倦未必忘归期
出处:《藤杖赠西原道人》
元末明初 · 朱希晦
山人赠尔藤一枝,怪形偃蹇如蛟螭。
平生丘壑我所爱,魑魅惊走安敢窥。
梓潼当年赠桃竹,书阁照夜然青藜。
吁嗟古人迹已远,能无此物相扶持。
赵州八十始行脚,芒鞋健步双庞眉。
登山涉水览幽胜,意倦未必忘归期。
旧传化龙不复见,能解虎斗安足奇。
吾师履行极平坦,世人方寸生九疑。
云山住处本禅寂,猿鸟为伴真相知。
大千由来在脚底,要探理窟穷玄机。
鼓枻还从甬东去,出门一笑孤云飞。
平生丘壑我所爱,魑魅惊走安敢窥。
梓潼当年赠桃竹,书阁照夜然青藜。
吁嗟古人迹已远,能无此物相扶持。
赵州八十始行脚,芒鞋健步双庞眉。
登山涉水览幽胜,意倦未必忘归期。
旧传化龙不复见,能解虎斗安足奇。
吾师履行极平坦,世人方寸生九疑。
云山住处本禅寂,猿鸟为伴真相知。
大千由来在脚底,要探理窟穷玄机。
鼓枻还从甬东去,出门一笑孤云飞。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朱希晦所作的《藤杖赠西原道人》。诗中以藤杖为引子,描绘了赠予道人的藤杖之怪异形态,如同蛟龙般偃蹇,充满了神秘与力量。接着,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以及藤杖能守护其不受邪恶之物侵扰的寓意。
诗中提到梓潼当年赠予的桃竹杖,以及书阁中照亮夜空的青藜,通过这些典故,进一步强调了藤杖的珍贵与象征意义。诗人感叹古人已逝,但仍有此物相伴,给予心灵上的支持与慰藉。
随后,诗人借赵州和尚八十岁开始行脚的故事,赞扬了道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即使身心疲惫,也不忘归期。诗中提到化龙和虎斗的传说,虽非亲眼所见,却也体现了对道人非凡能力的敬佩。
最后,诗人描绘了道人云山住处的禅寂生活,与猿鸟为伴的和谐景象,展现了道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诗中“大千由来在脚底”一句,寓意着道人对宇宙真理的深刻洞察,而“要探理窟穷玄机”则表达了对探索宇宙奥秘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藤杖的赞美,不仅展现了道人的形象与精神境界,也蕴含了对自然、历史、哲学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道家文化的独特见解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