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须换黄庭经,释子自名太虚辞
出处:《答鹅湖长老绍元示太玄图》
宋 · 梅尧臣
鹅湖有鹅吾不问,鹅湖无鹅吾不疑。
道士须换黄庭经,释子自名太虚辞。
噫嘻兮,此意迥与山阴别,我亦曾非逸少为。
道士须换黄庭经,释子自名太虚辞。
噫嘻兮,此意迥与山阴别,我亦曾非逸少为。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鹅湖:指鹅湖这个地方。吾:我。
不问:不关心。
无鹅:没有鹅。
不疑:不怀疑。
道士:修道之人。
黄庭经:道教经典。
释子:佛教徒。
太虚辞:佛教的称谓或教义。
此意:这种意境。
迥:大相径庭。
山阴:古代地名,与鹅湖相对。
非逸少:不是王羲之(逸少是王羲之的字)。
为:成为。
翻译
我对鹅湖是否有鹅并不关心,如果没有鹅,我也不会感到疑惑。道士需要更换修炼的黄庭经,僧人则自称为太虚的弟子。
啊哈,这番心意与山阴完全不同,我从前也不是王羲之那样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答鹅湖长老绍元示太玄图》,通过对鹅湖景象的描绘和对道教与佛教的微妙对比,表达了诗人独特的见解和心境。首句“鹅湖有鹅吾不问,鹅湖无鹅吾不疑”看似平淡,实则寓言般地表现出诗人对于外界事物的淡然态度,不因有无而生喜怒。接下来两句“道士须换黄庭经,释子自名太虚辞”,通过道士与僧侣的象征,暗示了诗人对于不同信仰的尊重,认为各有其道理。
“噫嘻兮,此意迥与山阴别”一句,将鹅湖之行与历史上的王羲之与谢安在山阴的雅集相比较,表明此次鹅湖之游有着与众不同的意趣。最后,“我亦曾非逸少为”表达了诗人虽然未达到王羲之(逸少)的境界,但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鹅湖为背景,借题发挥,展现了诗人超脱物外的品格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