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怀吟未就,端不为催租
出处:《重阳客中》
宋 · 吴龙翰
愁里重阳近,他乡酒易酤。
秋风诗鬓短,寒夜客灯孤。
笋笠月穿破,荷衣霜打枯。
有怀吟未就,端不为催租。
秋风诗鬓短,寒夜客灯孤。
笋笠月穿破,荷衣霜打枯。
有怀吟未就,端不为催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愁里:在忧愁的情绪中。重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他乡:外地,异乡。
酒易酤:买酒容易。
秋风:秋季的风。
诗鬓短:形容因忧愁而显得头发稀疏。
寒夜:寒冷的夜晚。
客灯孤:孤独的旅人之灯。
笋笠:用竹子编成的斗笠。
月穿破:月光穿透。
荷衣:用荷叶制成的衣服。
霜打枯:被霜冻打枯萎。
有怀:有所感触,心有所思。
吟未就:诗还未写完。
端不为:并非因为。
催租:催促交纳租税。
翻译
在忧愁中接近了重阳节,身处异乡买酒容易。秋风吹过,使我诗中的头发更显稀疏,寒冷的夜晚,只有孤灯陪伴旅人。
竹斗笠被月光穿透,荷叶衣裳经霜打已枯萎。
心中有感而诗未完成,并非因为催促缴纳租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即双九节,农历九月初九)时的怀乡之情和孤独感受。开篇“愁里重阳近,他乡酒易酌”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远离家乡,在异地饮酒自遣的情景。“秋风诗鬓短,寒夜客灯孤”则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萧瑟与夜晚的寂寞,通过“短”和“孤”字加深了这种孤独感受的强烈程度。
第三、四句“笋笠月穿破,荷衣霜打枯”写出了诗人在寒冷中所处的境遇。笋笠(一种用竹叶编织成的斗笠)被夜晚的寒风吹得透明,而身着的单薄衣物也抵挡不了霜冻,反映了诗人的贫困与无依。
末尾“有怀吟未就,端不为催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他有许多情感和思想想要通过诗歌来表达,但并非是因为外界的压力如催缴租金,而是出于他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情感的自然流露。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幽深,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传递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孤独感。